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1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62篇
地质学   1329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普安县江西坡地热井在钻进到井深907.91 m时遇到了卡钻事故,解卡失败后,进行倒扣处理,剩余75.53 m“落鱼”无法取出,“鱼头”位置井深832.38 m。为绕开“鱼头”位置继续钻进,必须进行开窗侧钻。在已经下套管固井的情况下,选用了DXQ210/H型导斜器作为导斜工具,使用KCXZ216型铣锥作为磨铣开窗工具,进行了套管内侧钻开窗作业。在分析事故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导斜器的工作原理和套管内开窗侧钻的技术方案,总结了施工作业中的注意事项,最终侧钻成功并顺利钻进到2364.56 m完钻。  相似文献   
992.
徐云鹏 《探矿工程》2015,42(11):31-33
酸化增产技术是提高油田产量的有效措施,是开发油气层的重要手段。HD-39B地热井完井后,试水效果不理想,通过分析其测井综合成果,并结合地层情况,采用了酸化增产工艺,最终成功扩大裂隙,有效沟通了热储通道,出水量由5.4 m3 /h增加到80.83 m3 /h,井口水温由50 ℃增加到72 ℃,成为一口优质合格井。HD-39B地热井的应用实践证明,油田上使用的酸化增产技术同样适用于碳酸盐基岩裂隙地热井,可根据地热井实况及岩性特征,在类似地热施工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鄂拉山断裂带上不同地段的两次地热物探勘查成果差异的对比,在区域重力场和地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入手,探讨了鄂拉山右行走滑活动断裂带控热、控震的分段差异性。在断裂南段呈NNW向,与青藏高原NE向应力呈锐角相交,剪切分力作用下以走滑为主,断裂带中不连续右行走滑羽列的右阶拉张区控制着温泉群呈串珠状分布,而无中强震发生。在断裂北段走向转为NW向,与应力方向趋近正交,在挤压应力作用下逆冲断裂易形成发震构造,却无温泉分布和地热形成条件,探讨其形成机制,着重论述温泉镇温泉具备良好地热地质条件,同时,也阐明了乌兰地段不具地热形成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994.
文章总结梳理了南昌红盆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从盖层、基底构造、红盆演化等方面,分析南昌红盆地区地质构造特性、地温场、热储层及地热形成条件,推测南昌红盆区域可能存在地热潜力,为在南昌红盆地区寻找地热靶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曹磊  张惠来 《地下水》2020,(1):32-36
近年来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回灌技术是水源热泵系统的发展的瓶颈,研究分析水源热泵回灌能力、回灌状况等,解决回灌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回灌难问题,能够为水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对地质科技园办公楼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实地调研,了解目前回灌系统的回灌量变化状况。结合空调系统以往运行中的经验,研究分析回灌系统回灌效果较差的原因是气堵原因。为方便实时掌握空调运行系统的运行情况,设计安装了水源热泵空调工程长期运行监测系统。围绕解决回灌系统出现的气堵问题,研发安装了新型回灌井头系统,提升系统回灌能力。  相似文献   
996.
天娇  庞忠和  张睿 《地学前缘》2020,27(1):112-122
增强地热系统(EGS)是开采低渗透率热岩体中热能的技术,属于广义的地热储工程。其中,作为换热介质被注入岩体并在换热后返回地表的返排液,不仅是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信息载体,而且其物理化学行为直接影响着EGS系统的运行效果。FixAl化学热力学模拟和水同位素十三线图解在天然水热系统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返排液研究的实用性则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文中收集了全球主要EGS项目的返排液资料,基于FixAl方法分析矿物与返排液的化学平衡状态,并计算了流体在深部的热交换温度,用同位素模型验证了EGS系统中原生卤水的驱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EGS返排液研究中是适用的。此外,返排液的化学特征对EGS的指示意义还包括厘定原生卤水在返排液中所占比例,识别岩浆挥发分溶解及储层改造时的添加剂残留,预测结垢趋势和流体腐蚀性等。未来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模拟方法深入研究返排液的化学特征,建立EGS的热-水-力-化学(THMC)耦合模型,为科学开发深层地热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地热回灌过程中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等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在献县地热田开展了对井回灌示踪试验,并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模软件进行了参数反演,应用该理论框架进行了示踪试验数据的定量解释及开采井热突破预测。结果表明,示踪剂回收率偏低,为0.022 5%,采灌井存在1条优势通道,通道长度约为513.7m,总体表现为采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本文应用模型进行了参数反分析,计算得到拟合优度R2=0.790 7>0.6,说明此优化结果与测量值有较强的相关性,拟合程度好。连续开采100 a,不会发生热突破现象。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注采参数对松辽盆地干热岩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的影响,对不同注采参数下高温遇水冷却后花岗岩进行纵、横波波速测试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分别考虑注采参数(岩样温度、水温、高温遇水循环次数) 与岩样物理力学特征(外观形态、峰值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波动特征(纵、横波波速) 的关联性,建立不同注采参数下力学特征与波动特征拟合曲线,并研究搁置过程中不同岩样温度、不同水温条件下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 搁置初期,岩样温度越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越大;水温升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先增大后减小。(2) 对采热过程中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影响由大到小的注采参数依次为靶区温度、注水循环次数、注水温度。提升岩样温度、增加注水循环次数,岩样力学与波动特征均逐渐下降,提高注水温度变化规律与其相反;经历600℃高温,岩样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峰值强度、弹性模量降幅分别达到53.44%、58.02%、66.56%、79.84%,高温遇水循环5 次 后降幅依次达到33.61%、33.63%、34.22%、56%。(3) 影响岩样力学与波动特征关联性的注采参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岩样温度、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水温。此研究能够为松辽盆地热采注采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河南省沉积盆地区是地热资源的主要赋存区.河南省有11个省辖市市区和60多个县城分布于沉积盆地区五大构造单元内.对五大构造单元524眼地热井研究分析显示,不同构造单元地热井的分布密度不均,地热井的取水段深度相差较大.五大构造单元平均取水段深度为这些地区施工地热井深度确定提供了依据.五大构造单元地热井分布密度统计表明,有三大构造单元地热井分布密度小于0.9眼/100 km2,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000.
赋存于地球深部的地热资源,以其储量丰富、清洁再生等优势,有望成为破解我国能源困局,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干热岩(HDR)开发过程中,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下水-岩作用问题,在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化学场(THMC)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劣化会诱发岩石微裂纹-裂缝扩展、成核与丛集行为,进而影响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热交换效率和地质体稳定性,这也是制约干热岩长期安全开发的瓶颈,亟待突破。通过总结现有干热岩高温高压下多场损伤研究中的实验探索、理论模型、数值分析等多手段跨尺度方法,分析干热岩在高温高压及水环境下的应力腐蚀效应,可阐明循环生产过程中低温工质与高温地质体循环换热下干热岩储层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及工程响应,进而揭示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干热岩储层疲劳劣化损伤机理,为我国深部地热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地质保障;但仍亟待深入开展增强型地热系统的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的干热岩疲劳劣化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如考虑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损伤的干热岩长期强度评价模型、基于跨尺度疲劳损伤评价的干热岩开发下地质体长期稳定性方法、适应于干热岩储层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