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3篇
  免费   456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15篇
地质学   2848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87篇
自然地理   33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陆范围内 T e值有很大的范围,不同构造单元有不同的 T e值.T e值的大小与岩石圈的热结构(热年龄)、壳幔耦合等因素有关.同时 T e值和地壳厚度、地表有关矿产的分布、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等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2.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科学基础主要在于深入且系统地理解地球环境系统和人类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以人地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在“双碳”研究及成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学科分支—数据方法—研究对象—成果贡献”的思路,对2000年以来中国主流地理学期刊及学者发表的“双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后发现:(1)不同地理分支学科下“双碳”研究主题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侧重研究人为及自然碳源碳汇变化,人文地理学侧重分析碳排放时空分异格局及形成机理,信息地理学侧重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碳数据集及开发空间分析工具;(2)碳核算方法包括排放系数法、实际测量法和遥感估算法等,其数据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卫星监测数据以及新型地理感知数据等,地学分析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碳源碳汇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空间过程及结果;(3)地理学视角下“双碳”研究对象分为空间对象和活动对象,前者关注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尺度碳源碳汇的空间特征及规律,后者关注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等活动产生的碳源碳汇的地理分布;(4)地理学对“双碳”的成果贡献出口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分异规律的空间差异化低碳治理、“经济...  相似文献   
23.
加强农业地质工作,搞好地学和农学的结构,实现把我省建成农业强省的目标,是地质工作的一项新的任务。本文介绍了农业地质在国外的发展概况,论述了地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我省开发农业地质工作在宏观和微机的思路、实施原则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5.
26.
小多坝沟超基性岩体位于敦煌地块南缘的大红山—三危山断裂带上,由两处岩体组成,呈脉状、扁豆状产出,侵位于太古宙—中元古代敦煌岩群。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Sr-Nd同位素的Nd模式年龄Nd模式年龄TDM2=1 511 Ma,属中元古代早期阶段。岩体主要由绿黑色、黑色辉石橄榄岩组成,岩体边缘局部有强蛇纹石化辉橄岩存在。岩石具高MgO、m/f,低Al2O3、TiO2、Na2O+K2O的特征,为镁质超基性岩。岩石可能是高程度玄武质熔体抽取之后的难熔残余,是幔源岩浆受到了早期俯冲洋壳交代作用,或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的混染,高程度玄武质熔体抽取之后的难熔残余的产物。表明小多坝沟超基性岩体的形成受早古生代阿尔金洋闭合作用影响,属造山带变质橄榄岩。  相似文献   
27.
本文用电子探针对岩浆和变质重结晶锆石进行了成份分带的研究,结果表明,变质重结晶锆石具有从晶体中心至边缘P2O5含量增大的特点,可作为它们的成因标型特征,岩浆锆石则P2O5含量变化不稳定,本文论述了它们的成因。  相似文献   
28.
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至少可在不断发现更新旅游资源和对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诸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9.
西藏萨嘎地区布朵淡色花岗岩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属北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花岗岩。本次研究的萨嘎布朵淡色花岗岩,具高SiO2(72. 26% ~ 73. 05%)、富Al2O3(14. 61% ~ 14. 98%)、高K2O(3. 65% ~ 4. 09%)和Na2O(3. 47% ~ 3. 76%)、低P2O5(0. 09% ~ 0. 12%)的特征,K2O/Na2O = 1. 00 ~ 1. 08、A/CNK = 1. 18 ~ 1. 24,属高钾、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变化较大,∑REE = 98. 87 × 10-6 ~ 124. 51 × 10-6、LREE/HREE = 11. 24 ~ 16. 12、Rb = 187 × 10-6 ~ 234 × 10-6、Sr = 311 × 10-6 ~ 409 × 10-6、LaN/YbN = 19. 96 ~ 40. 28、δEu = 0. 89 ~ 0. 99。 布朵淡色花岗岩结晶时间为16. 15 Ma,与区域上的其他的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时间一致,均是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背景,代表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期的产物,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0.
2005年1月18日乳山ML4.3地震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1月18日乳山ML4.3地震序列特征及烈度分布进行了介绍, 认为乳山ML4.3地震序列是一次能量衰减较快、频度起伏衰减的主-余型地震序列, 序列本身不具有明显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