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9篇 |
免费 | 705篇 |
国内免费 | 6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373篇 |
地质学 | 1469篇 |
海洋学 | 130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92篇 |
自然地理 | 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109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三传感器波浪水槽二次反射主动吸收方法是加拿大科学院水力中心最近开发的一种水槽反射波控制技术。该法在造波板前 1~ 2倍波长处布置 3个传感器 ,通过入反射波分离方法得到准确的入反射波参数 ,以此调整造波信号 ,有效地吸收由建筑物反射回到造波板的二次反射波。文中在分析波浪水槽二次反射吸收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介绍了加拿大水力中心对现有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92.
应用理论推导及数值计算方法,对Stokes随机波的谱特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将波面方程,海水质点水平速度用一阶波面分量的非线性组合表示,应用平稳随机高阶短的降阶计算法则,得到了波面方程及海水质点水平速度与一阶波面分量的自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Stokes随机波浪的波浪谱密度及海水质点水平速度和加速度谱密度,进而求得有关波浪要素的均方根值。文章还应有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波浪基本参数对均方根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94.
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别地块是扬子地块北缘中晚元古代古岛弧的一部分,加里东期,它作为扬子地块北部陆缘的水下隆起,与华北地块南缘的早古生代古岛弧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失,完成了南北两大陆块的对接,开始进入漫长的陆内俯冲时期,大别造山带就是扬子地块,大别地块和华北地块在陆内俯冲作用下,依次叠覆的结果,印支期是大别山的主变形期和高压动力变质时期,燕山期是主要的造山期,基底剪切引起地壳重熔,导致大范围的热流变质作用。大别地块的降 相似文献
95.
浙江诸暨地区陈蔡群加里东期变质年龄的确认
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蔡群是浙东南地区重要的岩石单位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华夏地块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众多地质学家对其开展过研究工作。选取浙江省诸暨市孝四地区的陈蔡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详细的LA-ICP-MS同位素定年工作。锆石CL图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锆石均为变质锆石,17个分析点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435Ma±4Ma,属于加里东期,此年龄代表了诸暨地区陈蔡群的主变质年龄。结合华南已报道的高精度加里东期年龄纪录,探讨了华南加里东运动发生的时限和运动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加里东运动主要发生于420~445Ma之间,435Ma为其一个峰值。 相似文献
96.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义匠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风清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22(2):39-46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层,主体为古元古代的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锆石年龄和Sm-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 ̄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 ̄1000Ma。而新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 ̄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 相似文献
97.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到陆陆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对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在67.1±1.7 Ma至70.8±1.1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火山岩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其中,中基性火山岩为一套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TiO2(平均值< 1%),高Al2O3(平均值>15%),均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件中基性岩样品(87Sr/86Sr)i比值分别为0.707 437、0.707 672,εNd(t)值分别为-5.06和-4.31.酸性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的SiO2(76.01%~76.77%)、高K2O(4.93%~4.98%)、高K2O/Na2O(1.41%~1.45%)以及相对高的Mg#(平均值为45.38),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以上特征暗示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酸性岩则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受到少量幔源物质的影响.此外,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本研究样品不属于前人认为的则弄群火山岩,而应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98.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断离过程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青藏高原南部地质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上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用于限制板片断离过程的岩石学方法.对拉萨地块南部典型地区早新生代镁铁质岩石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57 Ma和~50 Ma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密切相关的两套岩石.~57 Ma的镁铁质岩石显示出高的Zr/Y和Ti/Y比值,不同于拉萨地块南部广泛分布的岛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板内伸展背景下,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板片断离的开始.~50 Ma的镁铁质岩石为富闪深成岩,反映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南拉萨地块岩石圈中的富水环境,暗示大洋板片断离后仍然持续释放流体至上覆岩石圈地幔中.结合拉萨地块上已有的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新特提斯洋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从初始撕裂至板片完全断离的全过程,即新特提斯板片在~57 Ma开始发生初始撕裂,随后以高角度俯冲并与印度大陆岩石圈脱离,导致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同时出现广泛的镁铁质岩浆作用,在~50 Ma大洋板片完全断离.拉萨地块内部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组成存在极大的不均一性,中拉萨地块和南拉萨地块东部的局部地区存在古老的岩石圈物质组成,而南拉萨地块中部主要为亏损的岩石圈.拉萨地块内局部古老富集岩石圈可能受到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深部地幔物质上涌的影响转变为新生的亏损岩石圈,这一过程很可能促进了拉萨地块的中酸性岩浆大爆发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