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6篇
  免费   1110篇
  国内免费   993篇
测绘学   213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598篇
地质学   7507篇
海洋学   215篇
综合类   608篇
自然地理   54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253篇
  1997年   278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78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228篇
  1991年   254篇
  1990年   168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降雨类型对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渝  何思明  何尽川 《地球科学》2014,39(9):1357-1363
在降雨与浅层滑坡稳定性关系的研究中, 目前的研究往往忽略了降雨类型的影响.因此, 选取4种具有代表性的降雨类型: 均匀型、递增型、递减型以及峰值型为对象, 基于Rosso提出的降雨强度与地下水关系模型, 构建考虑降雨类型的浅层滑坡地下水位高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关系, 研究不同降雨类型对浅层滑坡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进而, 结合无限边坡理论, 建立浅层滑坡的稳定性计算模型, 研究不同降雨类型对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降雨类型对浅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是明显的, 递增型降雨作用下的浅层滑坡安全系数最小, 其次是均匀型降雨, 再次是峰值型降雨, 最大的是递减型降雨; 同时在确定浅层滑坡临界降雨量和进行区域浅层滑坡易发性研究时降雨类型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2.
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向Na?Ca(Na)型转化。(2)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 ? SO4-Ca ? Mg(SO4 ? HCO3-Ca ? Mg)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相似文献   
993.
高密度电法岩溶路基注浆质量检测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地下水条件下高密度电法进行注浆质量检测的可行性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一种可变地下水位的岩溶路基室内模型,采用微型电极进行不同地下水条件的注浆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中无地下水时,注浆合格的模型注浆后视电阻率较注浆前降低;模型中有地下水时,注浆后视电阻率较注浆前升高;模型注浆前后地下水条件不同时,不适合使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注浆质量检测。南广铁路和湘桂铁路现场测试结果也基本验证了模型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994.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形成演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9个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按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循环特征,将浅层地下水系统大致划分为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排泄区。不同水动力分区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至排泄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经过HCO3-Ca·Mg·Na型逐步演化为SO4·Cl-Na型。地下水强烈径流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以碳酸盐、硅酸盐等矿物岩石风化作用为主,缓慢径流区以多种作用为主,排泄区由Na-Ca阳离子交换及蒸发浓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95.
<正>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呈现的亮点之一,如"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等等。无疑,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基本制度和管理办法,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实施,推广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学习贯彻环境保护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96.
地表水和地下水在质和量上的交互规律已经成为水文学及水文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温度差异,加之温度测量相对简单易行,因此温度信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机制的研究中。不同的温度测量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点式测温和分布式测温技术相对简易可靠,适用于小尺度的温度测量,而航空和航天遥感测温技术适用于大尺度的温度测量,测量成本也相对较高。温度信息既可以定性刻画地表水和地下水交互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也可定量分析地表水-地下水的交互强度,还可以结合水位、流量等传统水文观测数据,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校正提供独立于模型的校正信息。温度测量技术的改进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理论的发展是未来研究的难点、重点。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研究的深入和耦合模型仿真能力的提高,温度信息将成为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研究中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97.
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丰富,勘查开发刚起步,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文章围绕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规划,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宗旨,针对页岩气勘查开发过程中环境影响热点课题——含水层潜在甲烷污染成因机理问题,对其研究意义和国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得出目前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1)含水层中多种不同成因来源甲烷识别研究;(2)含水层甲烷污染途径与迁移通道识别技术研究。然而以上研究存在缺乏系统性证据或模拟中地质条件概化处理过于理想化等不足,有望在以下几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1)建立含水层中多种不同成因来源甲烷判定指标体系;(2)不同成因来源甲烷的定量化分析方法;(3)复杂地质结构和地层条件下的多次脉冲式非达西流垂向迁移模拟。  相似文献   
998.
曹崇本  周世恩 《贵州地质》2014,31(3):223-228
岩溶地下水的富集是极不均匀性的,寻找和查明岩溶蓄水构造的空间位置及其结构,是在岩溶山区寻找地下水源地的前提.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岩溶地下水富集条件的分析、归纳,将岩溶蓄水构造分为两个大类共七个类型,并利用地质体电阻率的统计结果建立了各类型岩溶蓄水构造的电阻率物理模型.实际工作表明,利用岩溶蓄水构造的电阻率物理模型,对提高岩溶山区找水打井的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激电测深半衰时参数在东平山丘区找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平山丘区缺水村庄的找水定井工作中,应用激电测深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激电测深参数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基础,重点结合半衰时参数St进行综合分析,精确确定储水构造位置和富水地层深度。经后期地质钻探验证,确定的井位单井涌水量均在60 m3/h以上,解决了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为今后在类似地区的找水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00.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in Agas- theeswaram taluk of Kanyakumari district, Tamil Nadu, India. A total of 69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pre- and post-monsoon periods of 2011-2012.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evaluating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pH, EC, TDS, HCO3, Cl, SO42-, Ca2+, Mg2+, Na+ and K+ for both the seasons. Based on these parameters, groundwater has been assessed in favor of its suitability for drinking and irrigation purpose. Dominant cations for both the seasons are in the order of Na+〉 Ca2+〉 Mg2+ 〉 K+ while the dominant anions for post monsoon and pre monsoon have the trends of CI 〉 HCO3 〉 SO42- and HCO3- 〉 CI 〉 SO42-, respectively. Analytical results observed from various indices reveal that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is fairly good in some places. Analytical results of few samples show that they are severely polluted and incidentally found to be near the coasts, estuaries and salt pa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Gibbs plot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ity of groundwater samples fall in rock dominant region, which indicates rock water interac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United States salinity (USSL) diagram shows that the groundwater is free from sodium hazards but the salinity hazard varies from low to very high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This reveals that the groundwater is moderately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e observed chemical variations in pre-monsoon and post-monsoon seasons may be the effect to rock-water interactions, ion-exchange reactions, and runoff of fertilizers from the surrounding agricultural l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