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8篇 |
免费 | 596篇 |
国内免费 | 5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6篇 |
大气科学 | 344篇 |
地球物理 | 1059篇 |
地质学 | 1251篇 |
海洋学 | 573篇 |
天文学 | 179篇 |
综合类 | 274篇 |
自然地理 | 3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62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42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8篇 |
1963年 | 4篇 |
195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951.
本文利用经过钻井资料校准的地震剖面研究了东京湾海防海域的红河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在VinhMirth断层西南部表现为30km宽的狭长的左行走滑带,其运动时间为30Ma-5.5Ma,走滑位移不会超过几十公里,没有识别出5.5Ma之后的右行走滑运动。30Ma之前存在一个100km宽的伸展带,这次伸展作用可能与左行运动有关。30Ma之前,断裂系统在VinhMinh断层东北方向的分叉很可能刻E部湾的裂谷作用所吸收。15.5Ma的不整合将该区张扭体系与晚期的压扭体系分开,这个不整合的年代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52.
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和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分析了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水平运动演变与断层异常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水平运动与变形强度减弱,断层形变异常发育。结合块体和构造研究认为,青藏块体内部8.1级大震的蕴育和发生,对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影响显著;震后调整和应力转移可能加速块体东北部某些构造部位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953.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中国大陆的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科学假说,很好地解释了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区、分带现象。活动地块为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的强烈活动的地质构造,地块边界带的构造活动性最为强烈。以GNSS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现今的地壳形变监测。基于GNSS建立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图像,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大陆内部不同活动地块的不同运动与变形方式,以及地块相互作用的构造边界带的强烈变形。文中回顾了用于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GNSS观测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提出了中国大陆GNSS运动速度场以稳定的华南地块为区域参考框架的优势,介绍了3种划分活动地块的方法以及检验地块是否具有刚性运动的判别方法。结合GNSS速度场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具有刚性运动的华南、塔里木、鄂尔多斯、阿拉善和东北地块现今的运动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天山和华北平原地块的非刚性变形。在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丰富和完善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方面,不仅需要地块内部和边界带分布密集的GNSS观测网络,同时也要充分利用In SAR等其它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954.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其成因与南天山和阿尔金山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尉犁断鼻构造位于孔雀河斜坡西北部,完整地记录了孔雀河斜坡的构造演化历史,该断鼻构造特征的解析对揭示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通过对过孔雀河斜坡尉犁断鼻构造带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该断鼻构造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尉犁断鼻构造在北西-南东向上为一古生界背斜,北西翼较陡,南东翼稍缓,背斜核部上古生界被剥蚀,并被后期由北向南的冲断层所切割。该构造主要反映了3期构造事件的叠加: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的影响,形成了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 志留纪-二叠纪,受南天山洋消减、闭合向南产生的挤压应力的影响,尉犁背斜北部持续地抬升剥蚀,形成鼻状构造; 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影响了古生界和中生界,并使得北西西走向的南冲断层重新活动,错断了先存的鼻状构造。研究认为,尉犁断鼻构造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在中奥陶世就开始形成,其主应力可能来自盆地东南的阿尔金山方向,与北阿尔金洋在加里东期运动时的俯冲与碰撞造山对该区域的远程挤压作用有关; 伴随着基底叠瓦构造往北西方向前展,背斜向北西移动了104 km,基底缩短率为48.4%。 相似文献
955.
大气潮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熟悉的海洋潮汐 ,海水的涨落之差一般为几米。某些地方因海区的形状特殊 ,潮差更大 :我国著名的钱塘江怒潮最大潮差近十米 ;北美芬地湾最大潮差超过 1 5m。海洋潮汐起因于月球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的共同作用。同样的力作用于大气 ,也应使之产生潮汐。海洋潮汐表现为海水的涨落 ;大气潮汐也应表现为大气层厚度的涨落。海洋潮汐“随日而应月” ,其规律一般是 :涨落周期为半个太阴日 (一个太阴日是月亮两次经历上空的时间间隔 ,历时 2 4小时 5 0分 ) ;在农历初一和十五过后两、三天 ,潮差特别大 ,即所谓“大潮” ;而农历初七、八和廿二、廿… 相似文献
956.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冰川大多数属于亚极地型(sub-polar)或多热型(polythermal)。Austre Br(?)ggerbreen和Midre Lovénbreen冰川(<10km~2)长时间系列物质平衡研究显示,自小冰期结束以来几乎所有的观测年中夏季消融比冬季积累更大,导致冰体稳定地减小;而面积更大、海拔高度更高的冰川如Kongsvegen冰川(105km~2)则更加接近稳定态的平衡。斯瓦尔巴群岛冰川流动速率一般较低,但跃动相当频繁,控制跃动型冰川空间分布的因素包括冰川长度、基底岩性和多热场。可通过冰川水文特征、钻孔温度测量和无线电回波探测获取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热场的信息。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的低流速和多热性结构对冰川上的排水系统相当重要,整个群岛淡水径流的四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冰川消融、雪融化、夏季降雨和冰崩解,经验回归方法和模式方法用于计算淡水径流量。因夏季融水渗浸作用、采样分辨率低和化学成分分析有限,早期斯瓦尔巴群岛冰芯的准确定年受到严重影响,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来自斯瓦尔巴群岛冰帽的冰芯数据仍然能够提供重要的气候和环境信息。通过我国北极黄河站2005年度科学考察,我们已初步建立了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监测系统,并计划在Austre Lovénbreen冰川进行钻孔温度测量、冰川气象要素观测、冰川前缘水文观测以及冰川厚度和内部结构测量,重点开展斯瓦尔巴群岛冰川基本特征和发育条件、冰川表面能量和物质平衡、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关系、淡水径流年际和季节性变化和气/雪/冰界面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7.
958.
基于现今实测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分别建立了相对东太平洋海岭和南北大西洋海岭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PRF-ITRF2000VEL、SRF-ITRF2000VEL和NRF-ITRF2000VEL,由此分析了大洋海岭间的相对运动,表明大西洋海岭与东太平洋海岭以平均10.9mm/a的速度在张开,反映了大洋海岭并非固定,由此得到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均是"相对"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959.
煤矿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 总被引:53,自引:7,他引:53
为了研究煤矿冲击地压与岩层在三维空间破裂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依据岩层破裂规律预测和预报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文中采用自行研制的防爆型微地震定位监测(MS)系统,基于定位原理,监测了山东华丰煤矿冲击地压煤层(四层煤)及其解放层(六层煤)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破裂过程和二次应力场分布变化的过程,得到了如下结论: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层破裂密切相关,四层煤下顺槽处于六层煤顶板破裂区的外边缘时,正处于高应力区内,在此处掘进容易引发冲击地压,必须将六层煤下顺槽位置向实体煤侧移动20 m以上,或将四层煤下顺槽位置内移20 m以上,才能消除四层煤的冲击地压;六层煤和四层煤开采时,工作面前方断层活化的距离分别为250 m和350 m左右,根据这一距离,及时对断层带进行卸压处理,可以消除由断层带引发的冲击地压;监测显示了工作面周围岩层的三维破裂形态和范围,为矿井确定防水煤柱的高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监测证明了厚层砾岩的破裂、断层活化、采场附近关键层的破裂是引起冲击地压的主要原因,证明了所研制的硬件和定位软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可以在煤矿和边坡、隧道等领域应用. 相似文献
96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2月9—10日江苏大部分地区出现的两次弱降雪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9日的降雪是由中层西风槽东移影响,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在低层冷空气垫上爬升所致,是一次层状云降雪;10日的降雪则是低空冷空气主体偏北东移,内陆偏西地区低空风速随之明显减小,而东部沿海地区风速变化不大,从而使得辐合上升区西扩所致;10日低空上升运动带来的低云降雪,尺度小,且具有类似弱对流系统的特征。常规业务中使用的数值预报产品(如EC)并不能准确预报这两次弱降雪过程,特别是10日过程预报效果较差,而WRF模式则对10日过程把握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