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6篇 |
地质学 | 2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1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1南方夏季对流云特征统计结果2000年、2001年和2002年6~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建阳市和龙岩市利用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224块对流性降水云进行连续跟踪观测。本研究所观测到的对流性降水云均具有较完整的生命史(即从初生→发展→降水→消散)。所观测的对流性降水云分别属以 相似文献
33.
本文概括分析了近年来合肥市饮用水水源地董铺、大房郢水库的水质状况及监测评价,并就改善合肥地区水环境状况提出了设立隔离防护工程、污染源整治、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等保护水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4.
《国土资源通讯》2005,(14):i001-i001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1996年9月被中央编办和国务院特区办联合批准为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以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宗旨,坚持小块起步、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累计引进项目486个,合同总投资额32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49个,协议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6亿美元;内资项目337个,合同总投资额201亿元。外资项目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5个。引进了日本日立、三菱、东海橡塑和英国联合利华、美国可口可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家。初步形成了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日立挖掘机、合力叉车等为代表的汽车与工程机械产业;以海尔电器、格林柯尔、华凌电器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以联合利华、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日用化工产业;以华泰食品、统一食品为代表的食品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90%。产业积聚效应明显,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已建成主体企业15家,吸引配套企业74家,如海尔工业园吸引了海尔特钢、海景包装、海毅注塑等配套企业8家。2004年,全区实现GDP95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分别占全市的16%42%。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市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土体地位已日益显现。在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连续4年位居中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首。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和服务已通过ISO9001和ISO14001认证。 相似文献
35.
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采用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等数据,通过计算天空开阔度、地表粗糙度等城市生态参数,对合肥市主城区通风潜力进行等级划分,并对通风廊道建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位于合肥市主城区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双凤开发区热岛效应较严重,中心区域天空开阔度较差,大部分区域在0.5以下,南淝河沿岸地表粗糙度较小,但其两侧地表粗糙度较大。大部分区域地表通风潜力一般,东南侧靠近巢湖区域和南淝河沿岸通风潜力较高,建筑区域与西北侧区域通风潜力较差。结合合肥市主城区的风向玫瑰图、城市空间热环境分析,构建了四纵两横的六条通风廊道。 相似文献
36.
以合肥市111个专业大市场、852家物流企业、38个物流节点为样本,结合合肥市2014年交通网络、工业园要素地图,采用GIS技术,探讨合肥市物流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陆路交通网络对物流空间区位选择影响显著,而内河港口、机场对其影响不显著;(2)城区物流空间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中心城区与近郊区为物流企业、专业大市场布局热点,远郊区主要布局规模(大中型)物流节点,且无明显物流节点体系分层现象;(3)物流空间与工业布局不协同,区域差异明显,瑶海区、庐阳区物流空间集聚,而包河区与蜀山区无明显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37.
国家测绘局于1991年3月15-16日在合肥市,对于安徽省测绘局“空间型”立体测图仪机助测图试验进行组织鉴定。鉴定委员会由来自陕西、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东、西安灯航和南京河海大学等十一名同志组成。鉴定会由国家局科技处副处长刘小波同志组织。国家测绘研究所刘显林同志寄来书面发言稿。 相似文献
38.
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子项目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对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合肥市地质结构以及地质环境条件较为简单,除局部突起的裸露基岩外其他地区均适宜于地埋管换热;合肥地处新生代“红层”盆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浅层地温能的开发不适宜选择地下水换热。合肥市区均适宜选择地埋管换热方式,综合效率较适宜的埋置深度为100~150 m,口径130 mm左右,地埋管的间距4~5m为宜。 相似文献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刻画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合肥市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中分散”的特征,其中网络信息类呈广泛分散分布,科技研发类与高等院校的分布具有强关联性,专门服务业倾向布局在市中心地段。(2)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受到市场潜力、创新集聚环境和周边建成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便利、政策支持、靠近瞪羚企业、公共设施、文化设施、休闲餐饮设施和办公设施均会促进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集聚。(3)不同行业类型的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分布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网络信息类对交通便利性的要求较高,科技研发类分布与高等院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专门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