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鄢挺骅 《华南地震》1993,13(4):58-62
研究了150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区东部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通过对其时序演变进程的分析,长乐-诏安地震带和邵武-河源地震带地震活动参数的对比,以及对第二活跃期中强地震迁移特点的研究,对该区今后的地震活动趋势作出了估计。  相似文献   
92.
The data from two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was processed and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nst-mantle structures in the investigated region obviously display layered characteristics and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tectonic features have larger distinction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 blocks. The boundary interface C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 and Moho fluctuate greatly. The shallowest depths of C (30.0km) and Moho (45.5km) under Jiashi deepen sharply from Jiashi to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areas, where the depths of C and Moho are 44.0km and 70.0km, respectively. The higher velocity structures in the Tarim massif determine its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istics in crust tectonics. The phenomenon in the Jiashi region, where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foci mostly range from 20kin to 40kin in depth, may infer that the local uplift of C and Moho interface, anomalonsly lower velocity bodies and deep large faults control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seismogenic processes in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相似文献   
93.
94.
95.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彦斌  王永  李建成 《地震地质》2000,22(2):97-103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逆冲而上。断层的垂直位移量 ,南段约 2~ 3m ,北段约 3~ 8m ;断层的水平位移量 ,南段 0~ 3m ,北段 3~ 5m ;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量 ,南段 2~ 3m ,北段 3~ 6m。从台湾西部麓山带的地质构造剖面分析 ,地震震源恰好位于台湾西部麓山带中生代基底与其上的沉积盖层的界面的深度 ,而西部麓山带第三纪地层和其下的基底的分离面为一滑动面 (decolle ment)。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沿该区中生代基底之上滑动面的错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使用下列关系式测定和估计和沿北太平洋地震区12个震源的强和大的浅层主震重现间隔:logT:=0.30Mmin+0.15Mp-0.27logM0+5.24 Mt=1.05Mmin-0.47Mp+0.60logmO-12.39其中Tt为事件间隔时间,按年数测量;Mmin为所考虑最小主震的面波震级;Mp为前一个主震的震级;Mf为后面跟着发生的主震震级;M0为每年每个震海的矩率。Tt对M  相似文献   
98.
根据浙闽台站记录的台湾琉球近震资料,研究了该区Lg波的组成及各震相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该区Lg波由多个速度不同的波群组成,在Lg1和Lg2两种波中可以分出Lg′1、Lg″1;和Lg′2、Lg″2四种震相,不同震区各震相的记录特征明显不同,鲜明地反映出地壳结构由大陆型向海洋型过渡的特点。此外,还对波列中的未知震相、影响震相记录特征的其它因素,以及震相标注和Lg波走时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
台湾集集921地震地壳形变的简介与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集集921地震是20世纪末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影响很大的地震。地震性一年后,笔者有幸考察了地震现场。本文展示部分地震遗迹照片和收集到的GPS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震前震后地壳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0.
1999年台湾7.6级大震与江苏-南黄海地区中强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讨论了台湾地区7级大震与本区中强震之间相关关系,指出1999年台湾7.6级大震后2-3年内,本区将有5-6级中强震发生。同时应用可公度模型和“带头地震”的异年倍九法联合对本区中强震发震时间进行分析预测。结论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本区短临地震预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