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25篇 |
免费 | 7606篇 |
国内免费 | 37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79篇 |
大气科学 | 1648篇 |
地球物理 | 5356篇 |
地质学 | 15812篇 |
海洋学 | 2401篇 |
天文学 | 291篇 |
综合类 | 1703篇 |
自然地理 | 13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673篇 |
2023年 | 1080篇 |
2022年 | 1288篇 |
2021年 | 1293篇 |
2020年 | 1155篇 |
2019年 | 1178篇 |
2018年 | 868篇 |
2017年 | 910篇 |
2016年 | 941篇 |
2015年 | 1034篇 |
2014年 | 1377篇 |
2013年 | 1230篇 |
2012年 | 1402篇 |
2011年 | 1302篇 |
2010年 | 1213篇 |
2009年 | 1176篇 |
2008年 | 1130篇 |
2007年 | 1087篇 |
2006年 | 1011篇 |
2005年 | 846篇 |
2004年 | 849篇 |
2003年 | 846篇 |
2002年 | 755篇 |
2001年 | 791篇 |
2000年 | 635篇 |
1999年 | 608篇 |
1998年 | 707篇 |
1997年 | 731篇 |
1996年 | 672篇 |
1995年 | 653篇 |
1994年 | 538篇 |
1993年 | 505篇 |
1992年 | 491篇 |
1991年 | 495篇 |
1990年 | 537篇 |
1989年 | 488篇 |
1988年 | 83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67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27篇 |
1979年 | 24篇 |
1964年 | 13篇 |
1959年 | 14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为了提高三频航空电磁系统(FAEM)测量的自动化程度,设计实现了基于模糊控制和线性增量控制方法相结合的电磁补偿系统,来完成高精度、高稳定性、大动态范围的电磁补偿.以航空电磁接收机输出的电磁场实、虚分量值为控制的输入参量,以补偿线圈内的补偿电流为控制对象,80C52单片机为控制芯片,采用FFSI法推理程序实现补偿量的模糊控制,从而实现一次场和涡流场的实时程控补偿.航空电磁系统实验飞行数据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快速实现一次磁场的实时高精度补偿,稳定性和补偿噪声水平能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3.
我国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地形效应研究与影响校正是电磁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中的重要问题,忽略地形影响将造成数据解释的较大误差.为了避免复杂的地形效应,实际勘探中尽量将发射源与接收点布置在地形平缓处,但源内仍然可能存在水坑、空洞等小型地形对电磁响应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实现了频域、时间域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构建了大回线源内含凹陷地形的多种勘探场景,分析了地形尺寸、填充介质变化对电磁响应的影响规律.文中通过与均匀半空间解析解、前人的块状高导体模型的数值结果对比,验证了基于有限元法的频域、时域电磁法三维正演的正确性和精度.在矩形回线源内构造了不同尺寸的凹陷区域,将凹陷区域填充空气、雨水介质模拟空洞和水坑,以均匀半空间响应为参考,定量考察了空洞、水坑对电磁响应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回线源内地形对电磁响应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较高频段和时间域早期,水坑对电磁响应的影响显著高于空洞,在实际勘探中,应尽量避开水坑,而存在较小空洞时,可忽略地形效应. 相似文献
94.
95.
由于震中附近强震台分布不均,文中联合使用近场2个国家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强震台和7个云南地震预警台网烈度台的强震记录,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法构建了特性化震源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近场强震动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烈度台的记录可与强震台的记录联合,共同作为强震动模拟的对象,但应注意区分二者的有效频带;在0.20~30.0Hz频带,在53YBX台处的NS分量上,模拟结果的伪加速度反应谱较好地再现了0.1s处的峰值,在EW分量上,合成的速度波形虽然幅值较低,但较好地再现了速度脉冲波段;在53DLY台处的合成波形较好地再现了约2s的长周期地震动;在0.50~30.0Hz频带,合成波形和反应谱与信噪比较高的烈度台的记录较为一致。文中确定的用于模拟强震动的特性化震源模型由一个强震动生成域构成,其面积和相应的短周期范围内加速度震源谱的水平段幅值与地震矩的关系均遵循经验标度律。 相似文献
96.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97.
石家庄市引岗黄水库水供水二期工程为省重点工程,在施工中各工序严格按规范施工,因土资源缺乏,经各方研究决定用砂作为回填材料。几经试验,最终选定了以贯入度法作为回填砂的检测方法,确保了回填质量,保证了输水管线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8.
各向异性研究是当令地震学研究领域中重要课题之一;三分量地震资料中各向异性的检测是各向异性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地球科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桥梁。本文简要描述了各向异性介质中横波分裂现象,分别介绍了现有的四种主要检测技术,即偏振图法、协方差拒阵法、质,点振动分辨率法及传输矩阵法,并对这四种技术作了一定的评述。 相似文献
99.
当地表不规则时,用广义相遇法求取的折射层速度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于此,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相遇法的广义相遇静校圆滑法。其步骤如下:①利用广义相遇法求出针对不同XY值的广义相遇速度解析值和时间深度值;②根据时间深度值求出"静校正量",然后从旅行时间中减去静校正量;③绘出广义相遇速度解析曲线,求出速度。其中的步骤②,是把所求的静校正量从旅行时间中减去,就是把地表的影响消除,所以得到的值基本不受地表的影响。对某一模型用此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地表比较小范围的突然变化,有很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广义相遇法求取折射层波速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