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体长38.1米,脖子长17米,头部离地面高度14.5米,体宽3.3米,体重达130吨。这一庞然大物并不是出自人们的想像,而是生活在亿万年前的"巨型汝阳龙"。12月2日,随着"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开幕,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巨型汝阳龙"化石出现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面对丰富精彩的展品,参观者们纷纷赞叹,人们看得到的,是恐龙世界的神秘和趣味,看不到的则是,这一系列古生物化石发掘、保护、科研成果背后的执著和艰辛。  相似文献   
52.
《地层学杂志》2013,(2):209-209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4月11日报道:在中国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发掘出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恐龙胚胎化石标本。发掘出的标本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许多单个恐龙胚胎的遗体,这为研究史前物种的胚胎发育情况提供了绝好机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古生物学家罗伯特·赖斯及其同事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蜥脚类恐龙化石,包括蛋壳和200多块不完整的骨头。这些化石的时代为侏罗纪早期,即1.97亿至1.90亿年前,  相似文献   
53.
杨光荣 《地质论评》2012,58(3):577-580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人.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54.
正为纪念第45个"世界地球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4月20日至5月20日在沈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举办"2014马化石特展"。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伦敦林奈学会主席D.爱德华院士以及国内著名古生物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仪式。在4月22日当天邀请中国地质学家、中科院刘嘉麒院士进行"气候变化与经济转型"专题讲座,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设分会场同步收视。全省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分别举行了一系列以"珍惜地球资源,  相似文献   
55.
正我风干的尸体可能会变成甲壳虫等居住在骨头里的昆虫的家,它们曲曲折折的行进路线也将永久记录在我的骨头上,这真是不胜荣幸。公园大道上游客的脚印能存留多久?沙滩上那个嬉戏孩童的脚印明天是否还在?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死后能在化石记录中留下一点点印记吗?化石可不单是骸骨。它也可以是生物体实际形态的一部分,比如一副骨架,或炭化的植物遗骸;化石也可以是一个生物体在很久以前死去时形态的写照,像是河底的脚印,或是树枝漂过时在河底随意画下的圈圈,又或者像"蓝  相似文献   
56.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57.
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了两个恐龙类新种。一组科研人员在罗斯岛上发现了属于霸王龙和вецочраиторы属的食肉恐龙类古生物残骸。在白垩纪末(约70Ma前)爬虫类在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58.
本篇分为三节:第一节论研究(竹廷)蜗之方法及其各部分之名称;并猎取古生物学家迄今历史之结果而加以批评。第二节专述中国北部已发见之(竹廷)蜗。第三节讨论本篇所述各种(竹廷)蜗生存之时代及其棲息流徙之情形。  相似文献   
59.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60.
詹庚申 《地质学刊》2007,31(3):222-222
顾知微院士1918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江宁。地层古生物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7年考取湖南大学矿冶系,后考人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1942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