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0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30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甲藻赤潮及其毒素的产生机制及夜光藻氮代谢途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80-90年代国内外有关资料,从甲藻分类、甲藻室内培养、甲藻毒素及其生物合成上方面,综合评述甲藻赤潮及其毒素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夜光藻赤潮的生产与调控机理模型提出一种理论假说,这一假说的验证将为全面阐明夜光藻生活史及赤潮成因和机理提供分子水平的框架路径。  相似文献   
62.
对1998年4月15日采集于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的赤潮活体水样和福尔马林固定样品进行优势种的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结果发现,三宅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是此次赤潮的最优势种,最高密度达到7.6×106cells/L.另两种优势种为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螺旋螺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其最高密度分别达到1.1×105cells/L和104-105cells/ L.此次赤潮的原因生物都属于裸甲藻类,死后或用福尔马林固定后细胞要么立即裂解,要么变形缩小.有些种类如螺旋螺沟藻在固定样品中找不到其踪迹,因而无法精确计数.本文描述的3种赤潮藻在细胞、色素体、核、上锥沟和链状群体等形态构造及外观上与国外学者所描述的几乎完全一致,只是细胞比日本海域产的稍小.这可能与珠江口海域纬度较日本低有关.电镜照片显示三宅裸甲藻有一明显的上锥沟,斯氏多沟藻则营养细胞和孢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63.
张小谷  熊邦喜 《湖泊科学》2007,19(4):457-464
实测和回归分析鄱阳湖鲌属(Culter)的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 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原鲌属(Culterichthys)的红鳍原鲌(C. erythropterus)体重与体维关系.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程能全面地反映不同体维对鱼类体重的影响,体重与体侧面积体厚的回归方程较适宜.其体重(W)与体侧面积(A)及体厚(T)的幂函数关系式分别是,翘嘴鲌:W=4.05051×10-3A0.66260T1.41994;蒙古鲌:W=3.18603×10-3A0.66845 T1.44376;达氏鲌:W=1.99310×10-3A0.70982T1.47305;红鳍原鲌:W=3.58823×10-3A0.63253T1.49465.  相似文献   
64.
北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北支西段——古祁连洋闭合的地质记录,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复杂的造山过程,但其俯冲极性、闭合时间、拼合方式还存在争议。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并对变质年代学资料进行统计,在研究区识别出三幕早古生代褶皱变形。其中,第一幕变形发生在489~442Ma,形成于古祁连洋壳俯冲-碰撞阶段,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片理、片麻理或糜棱叶理;第二幕变形发生在422~406Ma,形成于俯冲板片的折返阶段,主要表现为轴面南倾的紧闭褶皱;第三幕变形则主要为轴面近于直立的宽缓褶皱。前两幕变形被第三幕变形叠加改造。祁连地区广泛分布着奥陶系-志留系与上覆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对比指示西段不整合时间早于东段不整合时间,可能代表了古祁连洋西段拼合较早、东段拼合较晚的斜向"剪刀式"拼合。此外,多条穿过整个研究区的1∶20万地质剖面上的运动学解析,揭示了古祁连洋壳自北向南的俯冲极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古祁连洋壳最早的俯冲时间为544Ma,中祁连和阿拉善微陆块自462Ma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于442Ma最终闭合。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北界西段俯冲方式为自南向北"后退式"俯冲,可能发生过俯冲带跃迁事件。  相似文献   
65.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extur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near the edge of modern Nelson Ice Cap, Antarctica.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are characteristic of glacigenic deposits, but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eolian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Moreover,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are fractal with a dimension of about 2.9,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s can be used as another summary statistical parameter for 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coarse and fine material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bsolute element abundance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are very weak due to mineral partitioning and other effects of glacial processes, bu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lement/Rb ratio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element/Rb ratios can be used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glacial processes, evaluate geochemical data and determine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in the for  相似文献   
66.
本文对东平原狭蚌虫外壳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外壳由内外角质层、内外上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外角质层厚,较规则。上皮细胞有柱状细胞和具有胞突的锥形细胞两种形态。同侧及相对两侧的上皮胞突相连接,构成了许多具有血细胞的血腔隙。  相似文献   
67.
鲁西平原地处山东省的西南部,热储层主要有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古近系东营组和奥陶系。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结果,选取合理的计算参数,利用热储法等对鲁西平原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鲁西平原地区地热资源量达1.735 5×1021J,折合标准煤5.923 3×1010t;可利用地热资源量达3.252×1020J,折合标准煤1.110×1010t;热储层百年地热水储存量为4.229×1011 m3,地热水允许开发量为4.229×1011 m3。  相似文献   
68.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3-314
在日本东京略北有一温泉胜地曰盐原,此一带第四纪地层中有一含植物化石极多之地层,据著者的推测其地质年代应为中更新期。一般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对于气候的反应极为锐敏所以讨论近去的气候及冰川等问题,植物化石的研究极为重要,盐原植物  相似文献   
69.
牡蛎的滤食作用不但能控制浮游植物丰度,还能通过摄食选择性影响群落结构。通过在较高营养水体的围隔实验表明,牡蛎养殖在持续磷限制条件下,促使浮游植物群落由甲藻向小型硅藻优势转变。实验结束时对照组中浮游植物群落由扁压原甲藻主导,占总丰度的77%;而牡蛎养殖组新月柱鞘藻丰度占比达到93%。牡蛎养殖组中,甲藻去除速率随养殖密度增长,但是硅藻最终丰度在高密度牡蛎组最高。研究结果说明大量的贝类养殖能够提升小型链状硅藻的优势度,增加此类赤潮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0.
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桑广书 《地理科学》2005,25(6):709-715
秦都咸阳地貌演变研究是秦咸阳考古和关中地区历史环境演变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包括渭河河道北移和咸阳原边坡地貌变化两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恢复了秦末、唐、明、清各代渭河的河道位置,秦末以来秦都咸阳段渭河河道北移4100m,平均北移速度1.8764m/a,明代以前北移较慢,以后北移速度显著加快,清顺治至现代北移速度达到5.9701m/a。咸阳原南侧边坡上的中小切沟主要是秦以后形成的。原坡上的村庄平台是历史上人为斩齐原坡,挖掘窑洞,引起原边逐步后退的结果,是咸阳原边坡人为地貌演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