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为了研究洋中脊处海底烟囱喷出的热液柱的动力学特征以及其与周围海水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内对热液柱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在实验设计中,采用底部点源提供热通量的方法触发热液柱,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获取速度信息,高灵敏度热敏探头采集温度信息。通过瞬时速度场分析热液柱的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周围层结背景环境之间的挟过程。实验表明,层结的背景环境阻碍了热液柱的垂向上升以及水平延伸。层结的背景条件下,在热液柱发展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其呈现出明显的振荡特征,且振荡频率(0.10—0.35rad/s)与背景环境的浮力频率(0.20—0.30rad/s)数值相当。热液柱与周围纯水之间存在强混合,发现在热液柱的热源处和顶部的混合最为强烈,中性浮力层高度以下是热液柱与周围纯水混合的主要区域,混合强度以挟系数α表征,α值从–0.30到0.13之间变化,大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瞬时速度场分析得到热液柱的湍流耗散率ε,发现在垂直方向上,其"颈部"的耗散最强,沿水平方向上,其中心处的耗散最大,向四周逐渐递减,呈现高斯分布。  相似文献   
92.
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德兰尼公园的土层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建有6个井下观测点和1个地表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设置一个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 该台阵建成后记录了多次地震事件. 本文通过反积地震干涉法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土层反应分析, 根据该分析结果提取土层结构的等效剪切波速和阻尼比. 所有层位的地震记录对地表记录的反积波形均反映出在土层中传播的上、 下行波, 其上行与下行至每一层的时间差别明显. 根据每一层的到时差, 确定土层中的等效剪切波速和分层等效剪切波速, 该结果与现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测试结果吻合较好; 根据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出的土层卓越频率, 其一致性亦较好; 根据上、 下行波的峰值分析确定该场地土层的等效阻尼比, 也与软土的阻尼比经验值相当. 这些参数为后续的土层反应模拟和土结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结果表明, 反积干涉法能够用于土层反应分析和土层地震反应特性的提取.   相似文献   
93.
地层是多重的,岩石地层及其单位是多种的。文中对多种岩石地层的概念、单位命名方案提出了意见,并对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94.
普安旋卷构造体系及其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启永 《贵州地质》1991,8(2):131-140
本文通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新资料的分析,对原普安联合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初步认为,其中的旋构造为一自成体系的构造型式,它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随着资料的积累,已较清楚.文中对旋构造体系的控矿规律作了初步分析,可供区域矿产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95.
本文根据文献的基本思路和“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要求,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度和山东内陆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地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可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内陆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同时,根据该“震情窗口”小震频度最近发展态势,应注意1991年下半年或稍长时间山东内陆及莱州湾一带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6.
白天混合层顶部夹卷层厚度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对Deardorff的一阶模型给予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流边界层湍流动能方程,分析机械湍流和对流湍流对边界层发展的贡献,提出一个新的速度尺度,混合层顶速度尺度,定义了全理查森数,给出夹层厚度的参数化方案,并用Boers和Elotanta的雷达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参数化方案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当夹层厚度表示为夹速度或夹理查森数的函数时,该函数曲线随边界层发展通常表现为磁滞回线形状现象,利用本文的理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7.
谢新生 《地震学报》2004,26(4):419-425
当外力的合力不通过活动地块的质量中心时,该地块将产生旋扭运动,运动的结果在其周边形成旋构造应力场.在该应力场作用下,与主应力作用面方向一致的断裂将由作用面的力学性质决定其活动方式.与主张应力作用面一致的断裂将产生张破裂,长期作用下将形成断陷盆地;与主压应力作用面一致的断裂将产生逆冲或逆掩活动,或形成褶皱.地质资料表明,长期稳定的华北地块在早第三纪初期解体,其中晋冀陕地块发生过逆时针转动,形成其周缘断陷系;上新世时晋冀陕地块解体,地块东边界西移,出现山西地堑系,形成鄂尔多斯地块.晋冀陕地块周缘的一些主要断裂的构造形迹及力学性质可用旋转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作用面解释.   相似文献   
98.
李明道  陈金荣 《贵州地质》1995,12(3):240-243
本文描述了麻江新场逆冲的推覆构造体系外缘环境中旋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旋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认为该旋构造是新场逆冲推覆构造在特定条件下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
于洪彬  蒋维楣 《大气科学》1993,17(5):629-635
本文建立了一个对流边界层中的随机游动扩散模式,并用KNRC试验No.64的资料作了验证.然后考虑混合层顶不规则夹界面的作用,应用于楠蒂科克沿岸陆上熏烟扩散问题,将模拟的地面轴线浓度与观测资料以及三个熏烟扩散预测模式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效能良好.所有数值计算均可在微机上实现,便于推广应用,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0.
基于遗传算法的试题库智能组卷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适应交叉率和变异率的生物遗传学算法,建立一个智能组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数学模型的编码方法和遗传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讨论。对该数学模型的应用求解表明,该方法是对以前的随机法和简单遗传算法组的一个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