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花坤头营子侵入岩是花坤头营子旋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出4个侵入体,分别为早石炭世辉绿岩、早三叠世闪长岩、中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最晚还有一期流纹斑岩脉侵入.岩浆来源除早石炭世辉绿岩来自上地幔,余下几个序次来源于下地壳,并熔融了部分陆壳物质.以被动就位机制为特征.  相似文献   
32.
33.
完达山区旋构造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发育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内,构成饶河复背斜。该复背斜总体呈近南北向,略向西突出的弧形逆掩推覆于宝清过渡带。用旋构造"三大特征"对比,一系列弧形褶皱和断裂向北东方向收敛,向南东方向撒开,围绕以蛤蟆河岩体为中心旋扭,内旋面向撒开方向、外旋面向收敛方向旋扭,具压性—压扭性特征。这一旋构造是由富锦——小佳河断裂的剪切牵引为主、敦密深大断裂的左旋走滑剪切为辅的联合作用形成的。根据旋扭构造的发育情况大体划分了三个旋扭层。目前已知的铜金矿(点)床主要分布于各旋扭层的撒开段,但收敛段找矿潜力较大,其次为各旋扭层界面和向西弧形突出部位也具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4.
刘飞  巢纪平 《气象学报》2009,67(1):11-19
为了改进气块法对沙尘沉降问题的研究,文中利用气柱法,考虑沙尘气体与环境的交换作用以及气柱内湍流交换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均匀场中有利于沉降的条件为较大的初始沙尘浓度扰动与较小的初始温度扰动,而且温度扩散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沙尘沉降,沙尘浓度扩散系数越大越不利于沙尘沉降,湍流过程在均匀场中对沙尘沉降影响不大.考虑剑更真实的环境场,得出在环境的垂直沙尘浓度梯度与温度梯度的参数域中,初始沙尘扰动越大越有利于沙尘沉降,初始温度扰动越大,越小利于沙尘沉降.同时给出4种不利于沙尘沉降的过程:(1)上升浓度变化过程;(2)下沉浓度变化过程;(3)上升温度变化过程;(4)下沉温度变化过程.根据这些过程分析参数对沙尘沉降的影响得到:温度扩散系数越大越有利沙尘沉降;沙尘浓度扩散系数越大不利十沙尘沉降;垂直温度湍流交换系数越大有利于缓降区甚至是非沉降区的上升;垂直沙尘浓度湍流交换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沙尘沉降.  相似文献   
35.
<正>王绍武等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科学通报))第55第30期)中认为未来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并指出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第24周(从2008年开始)极大年(2013年)的太阳黑子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最新的观测表明,第24周极大年(M年)的太阳黑子数只有64.7,低于第15~23周(1913—2007年)中任何一个周期M年的黑子数,仅与第14周的太阳黑子数(53.9)接近(表1)。这有力地证明,开始于1920年代的  相似文献   
36.
基于POST观测计划中获得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内高频气象资料和云微物理资料,在选取解耦个例基础上研究解耦边界层湍流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过渡层的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强,抑制向上浮力做功,使得湍流动能迅速消耗殆尽,实现边界层解耦。湍流动能最大值出现在云内,主要与云顶降温、大云滴下落沉降拖曳带来的下沉气流增强及云底之上附近凝结增长潜热释放产生向上浮力作用有关。近地面层的浮力项和切变项对湍流动能都起到增强作用,并以切变项的贡献更为显著,云内的湍流动能是以浮力项贡献为主。过渡层附近存在向下的热通量,抑制了热量向上输送和向上浮力项的增强,促进解耦发生。云内存在向上感热通量,其最大值及其出现高度主要与云顶冷却和云中下部的凝结潜热加热有关。云顶之上湿层促进了潜热通量的向下输送,增强了云内水汽含量,为解耦边界层云的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云顶浮力倒转引起的云中湍流混合呈现非均匀性,并进一步导致绝热或超绝热液滴出现,促进凝结和碰并增长的增强,同时云顶之上湿层进一步对云中的微物理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底因夹混合表现为均匀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37.
刘文惠  罗仕  陆春松  赵阳 《气象》2023,(5):551-562
云内过饱和度是影响云宏微观物理特性的关键之一。利用显式混合气泡模式,首先研究了云滴周围过饱和度在夹混合过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过饱和度先因干空气作用减小,后因云滴蒸发作用增大,直到气块恢复饱和。随后分析了不同的热力、动力和微物理因子对过饱和度的减小幅度和饱和恢复快慢程度的影响。敏感性试验表明:减幅小、恢复快的因子是较大的入空气相对湿度和初始云滴数浓度;相对湿度越大,夹的影响越小;数浓度越大,云滴尺度越小,蒸发越快,对湿度的补充越强。减幅大、恢复慢的因子是较大的入空气比例;入空气越多,蒸发量越大。减幅大、恢复快的因子是较大的湍流动能耗散率;混合过程越快,云滴蒸发越快。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对夹混合过程和暖云降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8.
根据2005年7、8月份锚系温盐和海流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重点关注海南岛东南侧热带风暴影响区域,研究了2005年第8号热带风暴"天鹰"引起的上层海水降温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过境期间,海表面有着显著的降温,且台风路径右侧海表温度下降的幅值和范围要远大于左侧;观测点处,海表温度下降2~4℃,混合层加深10~20 m,海洋热容量变化为-10~-20 k J·cm~(-2),上升流及垂向夹对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海表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海表温度降低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垂向的夹相较于上升流又占据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
40.
浅海热盐结构三层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殿荣 《海洋学报》1993,15(5):16-26
浅海热盐结构三层模式是在浅海温盐跃层二层模式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它既保持了原模式的基本特点,又扩大了原模式的功能;它不仅能预报温盐跃层的深度,而且还能预报温盐跃层的其他全部要素,以及上下两个混合层的温度和盐度。数值试验结果与实际一致。最后,详细分析了制约温跃层强度变化的各项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