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3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885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305篇
地质学   1966篇
海洋学   78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30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水团并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泥区物源的研究,主要考虑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物质以及长江物质对其的影响,并且仅是定性的研究。对于朝鲜半岛物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海水对海底基岩的侵蚀沉积以及黄海暖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悬浮作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沉积的贡献仅是个别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研究区5个钻孔松散沉积岩心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获知布容与松山极性带的界线,南黄海和陆区北部位于80.0—99.5m。陆区的南部此界线于270.4m深处。松山和高斯极性带的界线,海区未揭露到,其沉积起始时间都小于1.7Ma。而陆区的南、北部分别位于117m和328.2m。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带的界线,陆区北部为140m,而南部区为460.15m。沉积起始时间为3.4Ma。吉尔伯特底界仅北部陆区所揭示,为190.5m。松散沉积层与下伏白垩纪(?)石灰岩接触面位于400.35m,沉积起始时间约17.0Ma。  相似文献   
73.
南日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庆红  冯季芳 《台湾海峡》1996,15(3):280-285
南日岛1990~1991年4个季度月共鉴定浮游植物200种(包括变种、变型),隶属5门64属,硅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甲藻;暖水性种65种,广温性种120种,温带种15种;年平均数量为263.15×104个/m3,5月最多为869.61×104个/m3,8、10月及1月依次减少。主要优势种有细齿角利藻、奇异菱形藻、中肋骨条藻、佛氏海毛藻等。文章初步分析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GIS与遥感支持下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海宇  王颖 《海洋科学》2002,26(9):61-65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泥沙堆积体,具有独特的动力地貌组合。利用1988-1995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ERS1SAR影像及1979年编绘地形资料,综合应用GIS与遥感方法,对这一区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变化及演变趋势作出分析,其基本演变特征与趋势表现为;沙脊群枢纽地区处于不断的增长,扩张过程;南部区域堆积与侵蚀作用较弱,沿岸潮滩向海淤进;而北部区域变化较强烈,并继续脊槽相间的模式,所取得的结果与该区域动力地貌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5.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NCEP-NCARCDAS-1)全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对SST的响应,在南北两个半球有很好的一致性。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与超前3个月SST的正相关最为显着。对SST响应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在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低纬地区局地SST对副热带高压也有强烈的影响。从10°到30°纬度,对SST的响应分别落后于赤道2~9个月。在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响应表现为波列特征,对暖SST及冷SST的响应波列基本相反,但对暖SST的响应更为显着。海温和副热带高压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副热带高压9-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相似文献   
76.
77.
徐强 《江苏地质》2011,35(4):375-378
缅甸联邦实皆省MTT金铜矿床位于曼德勒以西约200km新生代安山岩中,属块状硫化物金铜矿床。对其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有助于在新生代安山岩中发现相同类型的矿床。矿体产在缅甸中部盆地地体之西缘,赋矿地层(即含矿岩系)为陆相安山岩,硫化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体状。矿石具块状构造,矿石中主要成矿元素为Cu、Au、S;铜矿石品位较高,属富铜矿。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是:具有低阻高极化的物探异常。  相似文献   
78.
径流是影响河口水沙输运的关键动力之一。以长江口为例,历史最大洪水为1954年的92 600m3/s,但以往洪枯季水沙观测期间的大通流量多数小于60000m3/s,对于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特征还缺少观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报道。2020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大通洪峰流量高达84500m3/s。为认识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格局特征,文章基于2020年7月78 300 m3/s流量期间南槽中下段大小潮水沙盐定点观测资料,分析认识到大洪水期间南槽下段水体垂向混合良好,层化发生位置向海外移,表明大流量抑制了盐水入侵。对比分析历史不同流量情况下的南槽区域水沙资料,表明在特大径流作用下,南槽中下段区域盐度和悬沙浓度整体减小,相比在9 900 m3/s (2014年)、17 637 m3/s (2003年2月)和41 450 m3/s (2013)流量下,南槽下段大潮平均盐度分别减小75%、82%和82%,小潮分别减小80%、89%和91...  相似文献   
79.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5、9月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浅海区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南麂列岛浅海区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并对其与水文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麂列岛浅海区域鱼类有92种,隶属15目、49科、74属,鱼类种数春季(55种)冬季(45种)秋季(44种)夏季(34种),其中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等6种。鱼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825.87 kg)冬季(160.05 kg)秋季(139.14 kg)春季(124.94kg)。典范对应分析认为,底层盐度和水深是影响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0.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1971年开始的20世纪第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019年,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所得结果可供华东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地震的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