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197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56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综合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4—2013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城市作为多要素流动的节点,相互间的作用和联系是城市地理学也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研究融合14 719个快递网点POI数据和传统业务量等统计数据,借助ArcGIS,Gephi,Stata等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范围内经济发展迅速、活跃度较高的苏州、无锡属强中心城市;苏州与无锡、上海间的联系度在所有城市对中最高;苏州、杭州、南京作为各社区的核心城市带动各自社区发展;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对快递联系强度产生正向影响,而制度邻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3.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是研究大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有效数据手段。针对现有建设用地提取方法的不足,文章通过分析MODIS数据的地物光谱特征,给出适合MODIS数据的归一化建筑指数,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提取建设用地,最后从位置和面积两方面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构建的归一化建筑指数不但加强了MODIS数据中的建设用地,还成功抑制了裸地、荒地和已收割耕地等对建设用地提取的干扰。  相似文献   
994.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白天地表温度、地表类型产品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温度场及其变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热岛在春夏季最强,秋季次之,冬季最弱;200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夏季热岛区面积不断变大,其中强热岛区的增长速度最大,导致温度过渡区面积大幅减小;各城市群中,以苏锡常城市群的强热岛区增长最快,呈现与上海热岛连成一体成为大城市群热岛区,并沿海岸线有向杭州湾发展成为更大城市群热岛区的趋势;城郊地区的地表温度增温幅度最大,夜间灯光灰度值的加强趋势也最高,城市地区几乎没有增温,夜间灯光灰度值的加强趋势也最小,且地表温度和夜间灯光灰度值的空间相关性较好,表明长三角近十年地表温度的精细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杨帅  葛伟亚  陈鸿汉  张树才 《地质通报》2022,41(7):1214-122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是中国沉积类型种类相对多、岩性类型复杂的地质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化工企业快速发展, 使有机化工产品泄漏到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风险加大, 对环境构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 掌握污染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后续开发利用具有实用意义。采集并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4种代表性的沉积物, 以邻氯甲苯为代表开展了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中迁移行为的研究, 并利用SPSS软件建立邻氯甲苯吸附量与沉积物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湖积相、湖沼积相、冲湖积相和冲积相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直接控制其对邻氯甲苯的吸附阻滞能力, 土壤的pH、矿物成分、阳离子交换量对邻氯甲苯的吸附能力影响不大, 苏州的湖积和湖沼积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高(7~63 g/kg), 其对邻氯甲苯的吸附阻滞能力较强, 而南京、镇江等地的冲积沉积物和常州、江阴南部的冲湖积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较低(4~15 g/kg), 对邻氯甲苯的吸附能力较弱, 使污染物更易迁移; 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不同种类沉积物对邻氯甲苯的等温吸附过程, 表征吸附强度的系数KF与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有机质含量越大, KF值越大, 沉积物对邻氯甲苯的吸附强度越强, 邻氯甲苯的等温吸附过程线性程度越高。研究成果将有利于预测有机污染物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不同种类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 为治理污染和调整工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分析——基于位序规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模型,采集1998—2012年面板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属于双核首位分布型,成都和重庆双核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力偏弱,属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集聚发展时期,扩散效应不明显。提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要以高位序城市为核心发展各种形态的城市群体,引导成渝整合构建成渝城市群;促进城市规模晋级,弥补特大城市缺口和大城市的薄弱环节;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建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完整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市体系,并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成渝城市群。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城市群地区PM2.5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波  梁龙武  王旭静 《地理学报》2019,74(12):2614-2630
城市群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空气污染的核心区域。本文选取2000-2015年NASA大气遥感影像反演PM2.5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揭示了中国城市群PM2.5的时空演变特征与主控因素。结果显示:① 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PM2.5浓度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07年出现拐点,低浓度城市减少,高浓度城市增多。② 城市群PM2.5浓度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城市群间空间差异性显著且不断扩大,东部、东北地区浓度提升更快。③ 城市群PM2.5年均浓度空间集聚性显著,以胡焕庸线为界,热点区域集中东部,范围持续增加,冷点集中在西部,范围持续缩小。④ 城市群内各城市间PM2.5浓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城市群影响要素差异显著,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对PM2.5污染有正向影响;外商投资在东南沿海和边境城市群对PM2.5污染具有负向影响;人口密度对本地区PM2.5污染主要具有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则相反;城市化水平在国家级城市群对PM2.5污染有负向影响,在区域性和地方性城市群则相反;产业结构高级度对本地区PM2.5污染有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则相反;技术扶持度对PM2.5污染的影响显著,但存在滞后性和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998.
旅游城镇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区域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07-2019年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发展进程,通过绘制折线图、雷达图和箱线图表征其时序演进特征,借助标准差椭圆、立体趋势面和核密度估计方法辨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探寻其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如下:2007-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虽偶有起伏但较多城市向中高水平集聚,空间上大体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差异较显著,最终形成西北强势、南部次之、中部弱势的分布格局;京津冀城市群各市旅游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基于发展战略协同性、差异性和前瞻性原则,为京津冀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999.
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要坚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大胆探索示范区土地征转分离、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跨区域统筹、集体土地产权的改革,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系统梳理了成渝城市群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分析了区内地质资源对绿色发展的支撑点。结果表明: 成渝城市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的60%,页岩气累计探明储量近万亿立方米,涪陵焦石坝等已规模化开发气田; 地热资源较丰富,地埋管热源开发潜力较大; 芒硝等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开发基础较好,具有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现有中型以上岩盐矿产39处,地下空间尚未开发利用,盐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现有153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多含锶等有益元素,建议开展优质矿泉水品牌建设; 地质遗迹特色鲜明,现有164处重要地质遗迹,建议打造恐龙化石群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耕地资源较丰富,覆盖50%以上的土地面积,总体养分丰富,局部富硒,已形成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品牌,建议开展都江堰—绵阳等地标准化农田建设,培育富硒农产品。建议进一步开展成渝城市群空白区土地质量调查、区域与重点产业地质调查等工作,以期持续提高地质资源对成渝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