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6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测绘学   369篇
大气科学   320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864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马学利 《城市地质》2021,16(1):32-39
开展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的长期监测,对于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网建成后,连续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质量整体优良,存在点状有机污染;典型工矿区、农业种植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监测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存在安全风险.监测网包括区域监测和重点监测两个层次;监测范围已覆盖全市域;区域监测周期3年,重点监测周期1年;形成了以化学指标为主的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包括野外样品采集、样品加工处理、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无机元素(指标)和有机物分布特征分析及对比、结果评价等.针对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样品代表性问题、分析测试问题、重点工作区问题和评价标准统一问题,提出了应加强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对重点监测区的选取和工作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在评价规范化、技术方法创新方面进行尝试等思路.  相似文献   
92.
孙小华 《城市地质》2021,16(3):248-25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陆续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首都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何满足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的新要求,成为当前地灾防治面临的首要任务.回顾40年来北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分析了当前极端气候条件下人类对地质灾害隐蔽性规律认识不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新时代具体要求的差距,结合北京具体情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地质灾害综合防控工作思路,包括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巩固综合治理体系、建强应急防治体系和深化科技创新体系5个方面.  相似文献   
93.
季强  季燕南  詹庚申 《江苏地质》2021,45(2):113-121
简要介绍了北京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发现的过程、已发现的化石材料、现存的化石材料及首批复制的头盖骨模型。描述了北京直立人的主要形态特征,讨论了直立人与现代人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认为包括北京直立人在内的东亚地区直立人是一个灭绝的支系,没有留下后代,不是现代东亚人或中国人的直系祖先。大约在2.0 Ma前,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匠人或能人,而后走出非洲扩散到欧洲和亚洲。非洲的直立人约在90万a前演化为先驱人,约在60万a前演化为海德堡人,约在30万a前演化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推测从非洲向欧洲扩散的海德堡人后来有可能演化为尼安德特人,而向亚洲扩散的海德堡人后来可能演化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讨论了北京直立人的分类位置和名称有效性问题,认为亚种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亚种才有效。当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北京直立人,探讨周口店的直立人与爪哇岛的直立人究竟有无差别。如果二者没有差别,那么周口店发现的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就不是有效名称,应直接归于直立人(Homo erectus),称为“发现于北京的直立人”(Homo erectusunearthed from Beijing)。如果二者差异明显,有2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提升为种,称为“北京人”(Homo pekinensis);二是保持现状,仍然称为“直立人北京亚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但印尼爪哇岛发现的直立人学名需作变动,应称为“直立人直立人亚种”(Homo erectus erectus)。  相似文献   
94.
利用2009—2018年冬季北京地区200多个自动气象站逐时10 m风速、风向观测数据,分典型区域(山区、山区与平原过渡区、平原区、城区)研究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风的精细特征,并使用有完整记录的2 a(2017和2018年)冬季延庆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10 m风逐时观测数据,多视角分析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近地面风的特征和成因,以深刻认识北京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冬季近地面风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平均风受西部北部地形、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和冷空气活动共同影响,平均风速沿地形梯度分布,山区高平原低,平原中又以城区风速最小;盛行西北风和北风,在城区东、西两侧盛行风出现扰流,在山区和过渡区一些地方还存在与局地地形环境明显关联的其他盛行风向。(2)4个典型区域冬季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均表现为白天风速大于夜间,午间风速最大的“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这一特征的稳定性在城区高、山区低。(3)4个区域冬季弱风(< 1 m/s)频率为31%—42%,城区较高、山区较低;强风(> 10.8 m/s)频次则是山区多、城区少,强风风向主要表现为偏西—偏北,与冷空气活动密切关联;城区、平原区和过渡区偏南风频率均为极小,暗示北京“山区—平原”风模态在冬季是“隐式”的、不易被直接观测到。(4)近地面风的水平尺度代表范围在延庆高山区高海拔处明显大于低海拔处,海拔1500 m附近(平均的边界层顶高度)是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日变化特征的“分水岭”,低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表现为前述“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而高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则呈现相反特征,即夜间大白天小、午间最小的“峰平谷深”特征,这是由边界层湍流活动的日变化及伴随的低层自由大气动量向边界层内下传所致。(5)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大体上随观测高度而增大,高海拔站点日平均风速数倍于低海拔站点。白天—前半夜,海拔约2000 m的站点冬季盛行偏西风,风向变化不大,但风速为2—12 m/s;1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则风速比较稳定(< 6 m/s),风向从午间至傍晚相对多变。   相似文献   
95.
近几年,生活在北京市的人们一般不敢对供暖季的空气质量有过高的奢求。但是,在2018年11月,北京开始供暖季,微博、微信圈里“北京蓝”被不时地刷屏。2019年1月20日,周日,大寒,下午2点,某知名品牌客户端显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达22,打败全国96%的城市!人们惊喜地感受着、传递着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喜悦。  相似文献   
96.
北京早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北京周口店晚更新世洞穴地层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8.
北京凹陷地震地面运动超声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害调查表明,北京城区震害异常带的分布与北京凹陷的西北及东南两翼相对应。 垂直于北京凹陷长轴切取场地剖面,分別将覆盖层和基岩简化为均质体,按相似性要求设计模型。设震源位于场地的东南方向,选择与天然地震震源辐射特征相似的发射换能器模拟之,同时采用对不同方向的振动具有不同灵敏度的换能器,来拾取模拟地震地面运动的各分量。 由模拟实验观测得到,在随震中距离增加而衰减的总趋势之上,天坛、前门和西四附近模拟地震地面运动大大加强,这与宏观震害的分布吻合较好。模拟地震地面运动表现为先颠后摇,并且铅垂向振动具有一定强度,水平振动的大能量段持续时间较长,其反应谱呈现双峰乃至多峰形。另外,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水平地震力存在差异,这是产生水平力偶的原因之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城区的地震破坏与上述结果较为一致。 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埋藏基岩面形态对地震地面运动影响的物理实质。 本文还就基岩面的变化对地震波影响的规律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
本文简要论述了北京市山区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着重分析了水,热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对山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限制因素。在揭示山区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山区扶贫,加快山区建设步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等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北京西山青白口—下苇甸一带印支期侵入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青白口─下苇甸一带发育的基性→中性→酸性岩脉(床)的变形与围岩一致;变质作用特点与发育于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双泉组岩石中的变质作用特点相似;在下苇甸穹隆中发育的辉长岩中获得了K─Ar全岩稀释法年龄229Ma,证实这套岩脉(床)是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产物,并对其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