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291.
斯通利波在碳酸盐岩储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荣 《新疆地质》2005,23(3):296-299
在塔河油田碳酸特岩裂缝性储层中,采用声波全波列测井及偶极横波测井来获取丰富信息,主要成分波有纵波、横波、斯通利波,主要采用时域和频域2种信启、提取方法,来获得声波时差、频率和能量信息.其能量衰减和能量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地层渗透性能,斯通利波能量的相对变化可用来定性划分渗透层,反射波能量反映渗透性地层的裂缝分布,为划分渗透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92.
马芳  薛怀民 《地质学报》2017,91(2):334-361
处于浙-赣火山岩带东北缘的湖(州)-安(吉)盆地内的火山岩/潜火山岩从中性到酸性,中间没有明显的成分间断,以中酸性—酸性组分占绝对优势,中性组分相对较少,缺少基性组分,代表一套连续的中性—酸性岩浆系列。岩石化学总体表现为富碱和高钾的特征,中性岩属橄榄玄粗岩系列,中酸性—酸性岩类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盆地内的火山岩在地球化学上均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则有一定程度的亏损。火山岩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变异规律揭示分离结晶作用是盆地内岩浆演化的主要机理,但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分离的矿物相有所差异,斜长石自始至终都是分离结晶的重要矿物相,在中性—中酸性岩浆演化阶段,角闪石可能也是重要的分离矿物,而中酸性—酸性岩中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也起着重要影响。本文所作的精确定年结果表明,盆地内三期火山活动产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几乎一致,介于128~130 Ma之间,指示盆地内主要火山活动持续的时间很短。另外测得粗安岩集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6±1 Ma,可能意味着该盆地初期有少量偏基性的火山活动。推测湖安火山岩盆地发育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后造山环境,岩浆的形成可能受控于岩石圈的拆沉或俯冲板片的断落,母岩浆主要是由镁铁质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几乎没有地幔物质的参与,所形成的安山质-英安质岩浆在浅部岩浆房中发生过强烈的分异演化。  相似文献   
293.
岩石结构特征对岩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爆是道及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正确评价岩爆的烈度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岩爆烈度的研究侧重于岩爆岩石力学,而忽略了岩石结构特征的影响,从工程地质角度探讨了岩石原颗粒排列及颗粒的连接对岩爆裂度的影响,从断裂撂学角度分析了微裂隙的扩展规律及其对岩爆烈度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294.
甘晶晶  高坤 《气象学报》2013,71(2):250-260
利用50余年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发现在过程前2—1周的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带上,中西亚、中国东部沿海和白令海南侧相继有低压槽发展,呈现显著的罗斯贝波列信号特征。分析表明,正是该欧亚波列的东传和消失伴随的环流调整,导致了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的稳定环流的形成。进一步采用区域数值模式检验了该波列特征对后期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以1991年一次典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根据欧亚波列信号特征设计一组初始流场扰动,进行初值集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过程强雨带及其环流背景的模拟对于初始场上欧亚波列信号区的扰动特征是相当敏感的,该初始扰动对模拟环流的后继影响,与持续性暴雨期间稳定环流特征的建立和维持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95.
利用1951~1996年的历史资料,逐月计算北半球5个主要遥相关型的波列指数及与大气中PNA结构相类似的北太平洋海温场的PTI指数,进而对1~2月份青岛市冬季的月平均气温进行相关普查。计算表明,两大洋东侧的遥相关结构和波型,对来年青岛市冬季1~2月份气温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5月份太平洋东侧的PNA型结构(PTI指数)与来年1月青岛市平均气温呈同向相关,7月份大西洋东侧的EA型波列指数与来年2月青岛市平均气温呈反向相关。  相似文献   
296.
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了2018年夏季中国东北地区持续多日出现高温异常事件的形成机理。首先分析了整个夏季该地区观测台站逐日的温度资料,计算了观测台站的超热因子(Excess Heat Factor,EHF)指数,发现东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的时段主要是7月和8月,异常高温的发生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在此期间,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增强,作用相互重叠和位置持续偏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注意到,二者的重叠造成研究区域内有负涡度异常增强,使得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北推的过程中不断带动东北南部上空负涡度异常增强,并伴随有异常下沉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与晴空辐射增温,这可能是东北南部地表增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证实,在整个夏季东北南部地表气温与其上空300 hPa至500 hPa涡度异常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叠加组合是导致东北南部在2018年夏季7、8月份出现高温异常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准定常Rossby波能量的传播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有密切联系,同时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的显著增暖导致了菲律宾地区异常旺盛的对流活动,进而在500 hPa高度场上激发出PJ(太平洋—日本涛动)波列,从另一个路径上促进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  相似文献   
297.
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生成初期扰动的扰动动能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段晶晶  吴立广 《气象科学》2016,36(2):141-148
热带气旋总是发生在天气尺度扰动中,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FNL资料,选取了2004年8月11日—9月10日期间季风槽中5个热带气旋生成初期扰动,通过计算动能收支分析这些初期扰动的发展。其中4个热带气旋都是生成在向西北方向传播的天气尺度波列的气旋性环流中,气旋性环流可以和呈东北—西南方向倾斜西传的MRG波的逆时针环流耦合。动能收支计算表明,初期扰动动能在热带气旋生成前12~72 h不断增加,扰动位势通量的辐合对扰动动能增长起了主要作用。在季风槽东端的合流区时,能量聚集项有重要作用,随着扰动移入季风槽内,低频纬向风切变项成为能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Sarika生成于季风槽西撤阶段,非线性作用项对扰动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98.
龙振夏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96,54(5):521-535
利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热带地区积云对流加热在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响应中的作用。通过对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热带地区积云对流在大气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的响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热带地区的积云对流加热减弱则大气中的遥响应(相关)型也减弱。同时我们还发现,热带地区的积云对流加热加强则响应场的30—60d低频振荡也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99.
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V4资料及ECMWF提供的ORAS4海洋再分析数据集,借助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对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关键区(155~130 °W,10~30 °N)存在海平面气压正异常与同期以及后期热带东太平洋出现海温负异常有关,E-L型事件(El Ni?o次年发生La Ni?a)在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概率远大于E-N型事件(El Ni?o次年不发生La Ni?a);(2)通过分析北太平洋3—6月海平面气压场和后期12月海温场SVD分解的结果,同样发现关键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和后期12月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负相关关系;(3)6月正位相OKJ波列的传播可能是导致同期关键区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原因之一;(4)6月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时,可能通过引起1~3个月后同区域出现更多向南海表层海流流速异常,有助于将中纬较冷的海水向赤道输送,引起12月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对于La Ni?a的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00.
薛怀民  马芳  曹光跃 《地质学报》2015,89(8):1380-1401
长江中下游晚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发育在宁芜、庐枞、溧水和怀宁四个火山岩盆地内,该系列的火山岩地球化学性质上以相对富碱、高K、明显富集Rb、Th、U、K等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为特征。Ba和Sr的特征在不同盆地内随岩性的不同表现各异,表明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可能在这些盆地内岩浆演化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些盆地内的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的部分地球化学性质(如Ce/Yb比值)与大多数大陆环境下的橄榄玄粗岩系列岩石不同,而类似于大洋岛弧内的,可能意味着区内由于岩石圈的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到了相对较浅的部位,控制源区部分熔融的主要是尖晶石相地幔岩。这些火山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总体处于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地幔附近,指示这些橄榄玄粗质母岩浆主要是由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但盆地所处的构造位置对岩浆的性质也有显著的影响,指示地壳基底物质的混染也不同程度存在。区内榄玄粗岩系列火山活动持续的时间很短,主要集中在约128134 Ma左右,峰值约130 Ma,其成因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与晚中生代发生在中国东部的岩石圈减薄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