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应用断层位移测量资料,对北京地区断层的话动性作了初步分析,表明一些跨主要断层所布设的短基线、短水准观测成果,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中,显示了较为明显的错动,而不跨断层的测量结果则显示无错动或错动很少;不同断层的不同部位,其活动性则有相似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2.
海城地震的前、余震波谱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海城大地震前、后小地震的波谱变化。对ML=2.5-3.9级小地震引入修改的平均断错概念:F'=ML-logS,结果表明:大地震前F'约3.0,大地震后约2.5。此外,采用公式logM0=1.7ML+15.1测定地震矩,并用△σ=CM0/S3/2测定应力降,结果为:前震应力降为数巴,余震应力降为一巴以下。  相似文献   
83.
海城地震前后微震震源参数与介质品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等效弹性球模型,由分析P波波谱的斜率和低频成分,测定了海城地震(M=7.3)前后,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内微震震源参数(地震矩、应力降和震源尺度),以及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 结果表明:(1)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震源区内及沿北东向断裂带上的震级相近的小地震,其应力降高于震后相应地区小震的应力降,与此相应,震源尺度则震前比震后要小。(2)震前沿北东向断裂带应变能积累的范围大于余震分布区域,显示出北东向的构造运动在海城地震孕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震前,海城地震震源区周围介质强度较高,Q值分布比较均匀,约为500-600;震后,在震中西南方向上Q值明显减小,约为180。 文中还初步提出了分析小震群震源参数,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的特征,以及其他前兆现象预报未来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4.
前震是地震前兆观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前震的研究对地震预测的发展尤为重要,前震序列的典型特征包括加速发生的小震与古登堡-里克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中的b值变小.本文在Dieterich提出的地震发生率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前震发生的力学成因机制及前震-主震-余震时域演化特征.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前震震源区断层及其断层周边剪应力加载速率的变化可能是前震发生及地震发生率变化的一个关键原因.由于前震震源区次级断层之间剪应力加载速率受来自主震成核过程中断层自加速滑移的影响升高,从而可导致这些次级断裂的加速失稳,即加速前震的发生.当震源区内由前震所产生的静态应力扰动不可忽略时,应力扰动和主震成核的共同作用也可对后续前震发生率产生影响.当正向应力扰动出现时,后续的前震序列的地震发生率会出现陡增,随后其地震发生率逐渐下降.而当负向应力扰动出现时,地震发生率会出现陡降,然后再次逐渐上升.基于Kostrov模型,本文得到了剪应力加载速率与古登堡-里克特定律中b值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前震序列中b值的减小与前震区内的剪应力加载速率的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85.
1981年,1—5月,海丰梅陇地区连续发生一些小地震,截至5月底止,总计达1764次,其中M_L≥1.0的为477次,M_L≥2.0的为15次,最大震级为M_s=3.9。 据三分向梅陇地震台及三个单分向流动地震台测定,震中分布在海丰梅陇东南3.5—6公里的联安公社坡平一带。震中密集区长轴平行于海丰-梅陇断裂,沿北东向展布,长约5公里,短轴呈北西向,宽约3公里(图1)。震源深度为3—7.5公里,而90%的震源集中在深4.5—6.5公里处(图2)。震源体小,深度浅,不易积累大的应变能,这是小震群的一个明显特征。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过浦贤认为震群是发生在地应力  相似文献   
86.
计算了海城大地震前后平均断错F的变化,其结果与邢台地区相似。这表明F值可能做为预报大地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7.
辽宁省海城地震前震震源错动方式的一个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地震前震的错动方式都一致,这一特点表现为各台记到的P波S波垂直向最大振幅的比值均稳定.与中国境内发生的五个震群资料对比表明,上述特点有助于区分震群和前震.  相似文献   
88.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focal mechanisms) parameters of wave spectra, and stress drops for the Ms=5.0 forcshock and Ms=6.0 mainshock in February 2001 in Yajiang County, Sichuan, and seismicity in cpiccntral region are studied. Comparison of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s wi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ftcrshocks, the nodal plane Ⅰ, stri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NEN, of the Yajiang M=5.0 event is chosen as the faulting plane, the nodal plane Ⅱ, stri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WNW, of the M=6.0 event as the faulting plane. The strikes of the two faulting planes are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The level of stress drops in the cpicentral regio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M=6.0 earthquake increas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crease of seismicity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e rate decay of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changes in wave spectra for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and focal mechanisms are complex.  相似文献   
89.
前震序列型震群的识别方法及动态跟踪预报程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发生在辽宁地区12个震群活动的特征及其前兆意义,提出了前震序列型震群的概念,定义了两个新的判定震群性质的特征参数Pt、Et,给出了前震序列型震群的识别方法和判定标准,探讨了震群动态跟踪预报程式方案和具体实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90.
提出一种从地震目录中以时空耦合距离分析方法为基础。识别强震的前震和余震,并形成序列目录的新方法。在动态迭代计算时空关联系灵敏与时空耦合距离过程中,定义在时空耦合距离构架中,由小于或等于截止长度的地震构成该强震的地震序列,用此方法,可以按强震逐个识别其前震余震,形成序列目录,我们用它识别处理了唐山7.8级强震的余震,并为该强震建立了序列目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