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46篇 |
地质学 | 171篇 |
海洋学 | 51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7篇 |
自然地理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3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作者在辽宁省本溪地区大范围内发现黑云母击象,这在该区尚属首次。黑云母击象以及存在的地质环境表明,在地质演变史上,本溪地区曾存在至少一期影响普遍的快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事件,它很可能代表一次古断裂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3.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对2021年4月30日发生在黄淮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中由不同类型风暴系统造成的极端对流大风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风垂直切变和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地面气旋及锋面触发了初始对流,在之后近10 h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组织化发展、孤立风暴新生、发展、合并与重组等不同阶段。期间,由两种不同类型风暴产生了特征相异的对流性大风:第一阶段,以江苏淮安站为代表,苏中极端对流性大风(36.2 m/s)是由发展强烈的超级单体风暴引发下击暴流所致。对流风暴低层呈现出明显的钩状回波特征,对应深厚的具有显著气旋性旋转的中气旋,在地面极端大风临近时刻,中气旋存在同时向上和向下拉伸、水平尺度快速收缩过程。贯穿整个风暴的下沉气流位于风暴钩状回波后侧,这支强下沉气流至地面附近迅速向外辐散,伴随风暴内强反射率核快速下降,导致淮安产生时、空尺度小且空间分布显著不连续的极端大风。第二阶段,以江苏南通地区为代表,苏东南地区极端大风的发展过程涉及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线状对流系统前部存在明显的阵风锋,造成较大范围10级以上的地面大风;南通通州湾极端大风(47.9 m/s)发生在阵风锋后侧,其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线形对流风暴造成的强冷池与地面冷锋相叠加,形成更强的气压梯度,另一方面与地面中尺度气旋入海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以及风暴后侧倾斜向前的下沉气流导致的高空风动量下传有关。 相似文献
84.
黄土的湿陷性与击实试验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黄土的击实试验,提出了击实率的概念,拓展了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决策树算法的功能。将其用于相关性挖掘,进行了原状黄土湿陷性与击实率等指标的相关性挖掘,结果表明,击实率与湿陷系数具有相关性,击实率与最优含水率状态的击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根据试验及分析结果提出黄土在击实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可反映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击实效果同其湿陷性具相关性。这一研究为黄土湿陷性的评价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同时成果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5.
86.
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在始新世左右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日本海发生开裂;日本西南和中国板块北部发生顺时针旋转(>20°);NNW向运动的太平洋板块突然改变方向开始NWW向运动;郯庐断裂带由强烈断陷造成快速冷却事件;渤海湾盆地出现地幔热异常开始形成裂谷系;阿尔金断裂开始脉冲式走滑;贝加尔湖裂谷开始形成。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日本海陨击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87.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周边区域风灾现场调查与多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2015年6月1日21:30左右长江湖北监利段发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特大事故。本文根据事发周边陆地区域现场天气调查结果,结合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认为,6月1日21:00-21:40左右事发江段和周边区域发生了下击暴流导致的强烈大风灾害,最强风力超过12级,并具有空间分布不连续、多尺度和强灾害时空尺度小等特征。事发周边区域北部受中气旋影响陆地区域(顺星村、老台深水码头、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新沟子养鸡场附近等)灾情较南部阵风锋及其后侧下击暴流影响的陆地区域更为显著。综合雷达观测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判断多数调查点灾害为显著微下击暴流所致,其中老台深水码头有龙卷发生的可能。导致此次风灾的强对流风暴气流具有显著的多尺度性;事发周边区域北部的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树林中同时发生了多条相邻的微下击暴流条迹,呈现出辐散和辐合交替分布的特征,展示了此次强对流风暴中大气运动的复杂分布特点。虽然下击暴流会伴随中小尺度的涡旋特征,但此次现场调查发现的与下击暴流相联系的辐合特征水平尺度仅几十米,远小于弓形回波两端的书挡涡旋或者中涡旋等几千米级的水平尺度。 相似文献
88.
2009年6月3日,受冷涡后部次天气尺度横槽的影响,在相邻的两个区域先后出现雷暴大风天气,造成两地强风的风暴类型、地面大风分布及灾害程度差异显著。风暴结构分析表明:产生晋陕大风的雷暴类型为一般单体风暴和脉冲风暴,而产生商丘致灾大风的则为典型的弓形回波。结合观测和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产生上述两类雷暴大风的环境要素,并构建其环境温、湿度廓线,结果表明:(1)晋陕大风区环境探空温、湿度廓线呈倒V形,为典型的干下击暴流探空廓线,类似探空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夏季常见;(2)商丘雷暴大风区环境温、湿度廓线类似典型湿下击暴流探空。数值模拟给出了典型的一般单体特征结构,老雷暴单体出流在其前方触发新单体。在中低层相对干的环境下多个对流单体的冷下沉形成冷池,强风由对流单体下沉辐散气流叠加在冷池密度流上造成。两类雷暴大风环境风垂直切变特点为:深层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弱、强水平风垂直切变集中在中低层。数值模拟表明:在这种风垂直切变配置下,低层湿度成为风暴结构的决定因素:中-高湿度环境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飑线,且其单体具有较强中层旋转;低湿度环境下产生组织程度差的一般单体和脉冲风暴,并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给出了环境影响风暴结构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89.
对雷电闪击中回击电流的频谱进行了初步分析,经过计算得出了在通信网络中,只要防止10kHZ以下频率的雷电波窜入,就能把雷电波的能量削减掉90%以上。 相似文献
90.
2008年7月31日~8月1日,四川省内江市经历了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在内江市东兴区气象局办公楼发生了怪异的雷电散击现象,通过调查和分析对防雷措施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