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通过对不同含水率下的钙质砂进行击实实验, 利用黏合剂制取击实后钙质砂原状砂样, 对击实后不同含水率下的砂样进行电镜扫描图像的定量分析, 探讨钙质砂细观结构和干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击实曲线分为干密度初始下降区、干密度增长区、干密度二次下降区3个阶段。通过电镜图像可以看出:击实后的钙质砂试样大颗粒多形成骨架状结构, 颗粒间为点-边接触, 小颗粒间接触关系为边-边。击实后钙质砂干密度的变化的过程就是颗粒间孔隙的变化过程, 孔隙度的大小影响着干密度的大小, 孔隙度越大, 砂样的干密度越小。确定在试样中占较大比例且在不同含水率和击实功下其颗粒活动性较弱, 对砂粒间结构影响较小的粒组0.1~0.25mm粒组为本次钙质砂的控制性粒组。  相似文献   
112.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林业局分别下发《关于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天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组织专题研讨,力争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县提供坚强有力的自然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13.
在波浪与半潜式平台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波浪会沿着平台立柱爬升,并对平台立柱产生砰击作用。在极端情况下,波浪甚至可能砰击至平台下甲板,严重影响平台的安全。因此,对于半潜式平台设计来说,准确预测平台在波浪中的波浪爬升和砰击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无网格粒子法求解器MPSGPU-SJTU对波浪作用下的固定半潜式平台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将MPS(moving particle semi-implicit)方法与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并行加速技术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规则波作用下的固定半潜式平台波浪爬升与波浪砰击问题的数值模拟。3种不同波高的规则波波浪被应用于半潜式平台数值模拟中,随着波高的增加,平台下甲板更多区域受到了波浪的砰击,同时平台设置的测压点处压力峰值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14.
胡欣  赵秀英 《气象科技》2000,28(4):35-37
文章给出了预报微下击暴流潜势的一个新指数,并介绍该指数的表达式、计算方法,提出用于日常预报业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5.
微下击暴流的特征及其数值模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洪恩 《气象学报》2001,59(2):183-195
文中概述了微下击暴流的特征,研究了1997年7月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个湿型微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速度场结构;使用非静力全弹性中-γ尺度模式,模拟了这个湿型微下击暴流线的主要结构和演变过程,与雷达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在背景场为高温、高湿、垂直风速切变小的环境条件下,下沉气流的发展并非完全由蒸发、融化降温所产生的负浮力所支配,恰恰相反,降水拖曳力起主导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下沉气流发展的云物理过程可以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6.
依据标贯击数进行液化判别的方法,国外以NCEER推荐方法(改进Seed法)为代表,国内以《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代表。NCEER方法与国内规范方法所依据的地震液化现场调查资料不同,采用的液化判据、反映震级影响的方法和考虑黏粒含量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将NCEER方法以液化临界标贯击数与深度的变化曲线表示,并将其与国内规范方法确定的液化临界标贯击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烈度下:近震时,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远震时,对于7.5级以下地震,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对于7.5~8.5级地震,在一定加速度(烈度)下,NCEER方法与国内规范方法计算液化临界标贯击数接近,某些加速度(烈度)下NCEER方法偏于安全,某些加速度(烈度)下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研究成果可为《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武汉地区云地闪电特征及防护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地区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云地闪电资料,统计分析了武汉地区云地闪电特征及其直击雷防护效率,为该地区的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表明,武汉地区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为45693次;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0%,平均负闪电强度为32.6 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4.0%,平均正闪电强度为38.3 kA。4-8月闪电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6.9%,其中7-8月闪电占全年闪电总数的70.8%,9月至次年3月闪电仅占全年闪电总数的3.1%。正、负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平均陡度为12 kA/μs左右。通过统计分析,拟合出适合武汉地区大于某一雷电流幅值累计概率方程。武汉市新洲区西南部与黄陂区东南部交接地区和江夏区东部地区是闪电高密度中心,年平均闪电次数在8.5次/km~2以上。武汉地区建筑物直击雷保护范围按照1、2、3类防雷类别设计时,其绕击率分别为1.3%、3.3%和11.5%,反击率分别为0.1%、0.2%、1.6%。  相似文献   
118.
下击暴流的雷达预警量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击暴流是一种局地灾害性天气现象,对航空飞行安全有极大危害,也会对地面物体造成严重损害。依据下击暴流发生前母体雷暴(下文简称雷暴)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的特征,基于雷达体扫数据,定义了判断下击暴流发生、发展的“单位面积等效势能”概念,并结合下击暴流期间雷暴速度场中层辐合的事实,设计得到了下击暴流出流强度公式。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等效势能值的变化准确反映了雷暴强中心高度变化。(2)相邻体扫的单位面积等效势能差,反映了雷暴能量的释放量,下击暴流发生前1—2个体扫的单位面积等效势能差达到最大,这反映了下击暴流的爆发;可通过设置单位面积等效势能的释放量为30%,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3)单位面积等效势能的释放能够提前6—12 min预警出下击暴流的发生,并通过出流强度公式量化由下击暴流产生的地面大风值。预警风速的误差由雷暴距雷达的距离决定,距离越近风速误差越小,反之亦然。(4)对6次下击暴流预警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够准确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而出流强度受雷暴识别参数的影响较大,远距离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基于多源数据的RMAPS模拟结果等,对2017年7月9日发生在河北顺平县的一次由下击暴流引发的极端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1)对流云中及云下方的西北气流受降水影响,动量下传且伴有地面的辐散风,近地层的下沉中心位于地面大风区上空。(2)云中水成物微物理特征模拟结果显示雨水和霰/冰雹的比含水量大,雹胚生长主要与雪和云水有关,而霰/冰雹融化后增加了雨水粒子。(3)比较不同水成物的等效冷却温度,发现雨水蒸发冷却对大风形成的贡献最大,冰雹的融化机制和拖曳作用贡献量相当;在700 hPa以下,随着高度降低雨水拖曳的贡献逐渐大于冰雹融化与冰雹拖曳贡献之和。(4)下沉气流叠加在地面辐散风场和冷池密度流上,导致地面辐散中心的东南侧出现了43.1 m·s-1的极端强风。极端强风的下游,由于云水凝结、雹胚生长等凝结潜热释放过程抵消了部分水成物的冷却效应,以及冷出流减弱等因素,使得地面风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20.
曹舒娅  何琰  孙伟  殷昊翔 《气象科学》2022,42(5):602-609
利用FNL资料以及单、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自北向南罕见的伴有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江苏上空垂直方向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600 hPa以下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强烈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提供动力不稳定条件。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深层垂直风切、合适的0℃和-20℃层高度利于大冰雹产生。强对流发生过程中,冰雹云回波强度普遍在50 dBZ以上,顶高超过10 km,三体散射特征明显,同时存在气旋式辐合、回波悬垂等特征。双线偏振雷达各偏振参量表现出明显的冰雹云特征,下击暴流发生时低层速度图上出现强辐散区,预示着下击暴流天气的发生。随着ZH的增大,KDP值也有所增大,表明降水粒子尺寸增加,偏振雷达回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相位变化也增加,当回波强度超过45 dBZ时,83.2%的KDP在1.5 (°)·km-1以上,CC值也超过0.97,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