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古城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重要勘探领域,古城6、8、9井的相继成功证实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塔里木盆地多年勘探实践表明,断裂对储层的形成和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于油气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本区二、三维地震资料,从分析断裂剖面的几何特征入手,建立了古-中生代的断裂发育样式,结合多窗口倾角扫描技术识别了隐蔽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系统剖析了不同演化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详细研究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古城地区主要发育7类不同断层的构造样式,包括张性正断层、张扭性负花状构造、正"Y"字形构造、反"Y"字形构造、压扭性正花状构造、近直立的共轭走滑断层及张扭性走滑正断层;平面上主要发育NW向、NE向和NNE向3个方向的断裂。根据断裂的几何要素和动力特征,将断裂活动期次分为早加里东期、中加里东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印支-燕山期。其中:中加里东期断层奠定了本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是油气和下部流体向上运移重要通道;印支-燕山期形成的"羽状"断裂带是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断裂再次活化形成的,距离其在3.0 km以内的井普遍钻探效果较差,对成藏有着重要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阳谷-齐河凸起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及其地热地质条件的分析,对这一地区的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进行了研究。本区地下热水的δD为-65‰~-80.67‰,δ18O为-9.2‰~-10.2‰,均分布在全球雨水线的附近,说明该区地下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济南北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256m,此范围大致相当于济南南部山区及其以南的泰山北麓;聊城东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11m,此范围大致相当于泰山山脉及其周边的中山区。聊城东地热田地下热水的2H过量参数d明显低于济南北地热田,说明聊城东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区比后者更远。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厚度约为500~1500 m,展布面积约5000 km2,局部缺失中生界地层.凸起两侧中生代盆地结构差异明显,西侧瓯江凹陷为典型的断陷盆地,东断西超、断裂发育,半地堑、掀斜断块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东侧闽江凹陷为坳陷型盆地,断裂、火成岩不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反转构造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与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凸起表现为一系列NE向团块状重力高值区,而磁力异常ΔT图上则表现为深部磁场强度低的特征,火成岩影响部位可见磁力高值异常.综合凸起及邻域重磁震、莫霍面深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雁荡低凸起为一元古界组成的古隆起,区别于东部的台北低凸起.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推测侏罗纪时期雁荡低凸起与浙闽隆起区可能连为一体,晚白垩世近东西向伸展作用下浙闽隆起发生裂陷进而形成了雁荡低凸起.  相似文献   
54.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各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垂直差异运动特征、断陷盆地中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与历史强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断陷盆地内发生最大震级的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几何尺度、第四系与新生界厚度的比值的关系,并讨论了这种关系的物理意义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估计断陷盆地内未来发生最大震级地震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55.
骨架砂体作为油气输导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控制着油气在空间上侧向的运移以及分布,其有效连通常受到砂体内部断层发育以及砂体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西翼地区主要井位进行单井分析,在明确区域地层格架与沉积相的基础上,划分侏罗系头屯河组及八道湾组各段的骨架砂体;并在此基础上绘制骨架砂体连井剖面图以及平面分布等值线图,对研究区骨架砂体的宏观连通性进行研究;再进一步通过对各层位的砂体系统取样,进行孔渗性分析,定性描述其微观连通情况;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骨架砂体微观连通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从剖面、平面、微观3个方面针对侏罗系头屯河组和八道湾组骨架砂体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区骨架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的组段为侏罗系头屯河组三段及八道湾组三段.  相似文献   
56.
断陷盆地新近系的成藏规模与深层油气汇聚及立体输导体系息息相关,断陷盆地新近系源外目标圈闭油气充注的差异性是新近系目标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渤海海域庙西北凸起东侧陡坡带为例,分析了陡坡带油气汇聚体系组成要素,通过断层输导能力评价划分了优势充注段,进而在断层充注段控制下开展了油气运移模拟。研究表明:(1)陡坡带汇聚体系由深层聚烃砂体、边界大断层、浅层晚期断层3个部分组成。(2)汇聚体系中3个部分的各自优势汇烃要素相互作用组成主要运移路径,最终体现在与目标圈闭搭接的断层充注段上;庙西北凸起东侧主干运移断层中段为强充注区,北段为中等充注区;次级运移断层中4,6,8号断层发育强充注段,1,2,11号断层发育中等充注段。(3)构造层运移模拟发现庙西北凸起东侧陡坡带中段发育油气聚集区,东侧发育2条主要运移路线,同时南侧发育1条主要运移路线;3号典型砂体发育4个汇聚区,其中汇聚区C为汇聚能力最强区域。研究成果可为目标区井位部署提供参考,技术方法可为油气汇聚成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7.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东南斜坡发育大量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本文以东南斜坡S118- AT22- YUKE2断裂、S113- AT13- YUKE3断裂、AT20断裂、AT18- YUKE5断裂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小尺度走滑断裂精细解析技术,对走滑断裂在不同层系的变形特征、平面分段性、断裂体系活动强度、后期活动性、通源性、演化模式和成因机制开展精细解析,结合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其油气地质意义。阿克库勒凸起东南斜坡走滑断裂在垂向上呈深层线性断裂与浅层雁列式断裂组合的变形结构。中—下奥陶统发育的走滑断裂在平面上具有明显分段特征。阿克库勒凸起东南斜坡走滑断裂相对活动强度西强东弱,由北向南呈强—弱—次强的特征;晚海西期—燕山期断裂活动性近SN—NE向断裂体系强于NNE—NNW向断裂体系;断裂通源性受控于早期裂谷,主干断裂通源性优于次级断裂,NNE—NNW向断裂体系的主干断裂通源性优于近SN—NE向断裂体系,但次级断裂通源性较差。NNE—NNW向和近SN—NE向断裂体系都形成于中加里东期,NEE向断裂形成于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东南斜坡走滑断裂经历了中加里东期、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中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构造活动垂向叠加,NNE向和近SN向主干断裂滑移方向相反是由于破裂方式的不同。阿克库勒凸起东南斜坡烃源岩排烃期为晚海西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动期与排烃期的耦合有利于油气充注;断裂活动强度控制了通源性和储集体规模,进而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后期活动明显、断裂活动强、通源性好的走滑断裂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58.
闽江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运移的长期有利指向区,它的形成演化史对凹陷内油气的运聚与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地震剖面分析、平衡剖面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纪末期雁荡低凸起和台北低凸起尚未形成,闽江凹陷与东部的基隆凹陷连为一体,整体稳定沉降接受沉积;白垩纪末期的断陷运动导致雁荡低凸起形成,其西部的瓯江凹陷为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台北低凸起尚未形成规模,闽江凹陷仍与基隆凹陷连为一体,接受滨浅海相沉积。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导致闽江凹陷呈现出现今的盆地形态。对于闽江凹陷的油气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在沉积时期,发育有一个与石炭系古潜山有关的古坡折带.古坡折带控制了区内主要目的层沙湾组Ⅱ段沉积和地层圈闭的发育,古坡折带附近是地层型圈闭发育有利区带,具重要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60.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纪油气成藏体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刘克奇  金之钧 《地球科学》2004,29(4):489-494
国外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在国内的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着局限, 应用油气成藏体系的理论方法对塔中低凸起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塔中低凸起奥陶纪油气成藏体系的源岩为寒武系及下奥陶统烃源岩; 满加尔坳陷中的砂体和不整合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体, 同时深部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输导体; 圈闭类型主要为古隆起背景上的地层型圈闭和构造型圈闭.塔中Ⅰ号断裂构造带是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塔中北坡次之, 中央断垒带最差.塔中Ⅰ号断裂带依然是下一步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