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8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0篇 |
大气科学 | 113篇 |
地球物理 | 107篇 |
地质学 | 311篇 |
海洋学 | 87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43篇 |
自然地理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岩溶地下河日流量预测的小样本非线性时问序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岩溶含水系统高度的非线性特征,在小样本时间序列条件下,引入了能较好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问题的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对影响地下河流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取主成分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变量,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建立了地下河日流量预测的偏最小二乘-遗传-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后寨典型岩溶地... 相似文献
892.
充填技术是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成本低廉、性能可靠、低碳环保的充填材料,是发展充填技术的关键。采用煤矸石(CG)和煤系偏高岭土(MK)为原材料制备煤系固废基绿色充填材料,探讨配合比和碱激发剂对充填材料强度以及流动度的影响,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TG)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表征手段,揭示充填强度发展机理。综合强度、流动性和环境指标,优化充填材料配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充填材料体系中,煤系偏高岭土通过碱激发水化反应起到胶凝作用,体系强度随偏高岭土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磨细的煤矸石充当惰性填料,协同Na2SiO3改善流动性。该充填材料主要水化产物为N―A―S―H和沸石,Si―O―Si发生聚解,随即四面体Al―O键部分取代Si―O键,由(SiO4)4-变成(AlO4)4-,进一步聚合形成Si―O―Al基团。当碱激发剂中Na2SiO3与NaOH比例为1... 相似文献
893.
894.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 (PLS)研究酸性森林土壤中铝的释放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集了华南和西南酸性森林小流域中的土壤和土壤水并分析其化学组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研究了土壤中铝的释放过程,以综合评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连续3年(2000~2002)的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尽管土壤水中铝的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但铝的形态分布在各流域之间基本相似。大多数土壤水中单体铝(Ala)主要以无机态(Ali)存在,有机铝(Alo)一般不足10%。在pH3.6~5.6范围内,土壤水中Al3 活度(pAl)与土壤水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上层和下层土壤中pH-pAl拟合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28和2.00,明显偏离三水铝石(gibbsite)的溶解平衡模式。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上层和下层土壤中铝具有不同的来源和主导影响因素。上层土壤中,铝主要来源于有机键合铝(Alorg),土壤水离子强度(I)是造成铝浓度差异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铝的释放过程明显受到离子交换反应的影响。下层土壤中,铝近乎全部来源于无机键合铝(Alinorg),土壤水H 浓度成为影响铝释放过程的最主要因素。与上层土壤相比,离子交换对土壤铝释放过程影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95.
以湘西北水系沉积物测量常量元素含量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湘西北铅锌矿床的层控特征,以研究区含矿层地球化学常量元素含量的统计规律为基础,利用对数比变换( alr、clr、ilr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偏最小二乘( PLS)降维分析,提取了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并与常用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等距对数比变换( ilr变换)相对于其他变换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变换后的数据对称特征明显,更趋于正态分布。相对于其他两种降维方法,偏最小二乘法提取的元素组合与研究区铅锌矿的地球化学基本特征更为接近,组合异常与已知矿床分布和构造特征耦合良好,与研究区地质特征吻合,比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更易于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896.
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简称“T-OAE”),被认为与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爆发以及与甲烷气水合物有关的温室气体迅速释放导致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该事件在特提斯洋区有较详细研究,但在陆相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变化和沉积响应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地区的有机碳同位素地层数据,“东剖面”和“西剖面”中δ13C曲线总体的正偏移趋势被多幕次地快速负偏移打断,表明地表碳循环受到了巨大扰动。事件层内δ13C值的突然负向波动暗示了大气碳库在短时间内有相对轻同位素特征的碳注入,并呈现不稳定的、阶段性注入的特点,推测可能与增温引发的正反馈有关。沉积相突变与孢粉种类的衰减表明该区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碎屑白云岩和紫红色泥岩的出现和湿生孢粉的衰减以及中生孢粉的出现,均表明在T-OAE期间塔里木盆地北缘气候转为干热。该研究报道了首个来自陆相沉积盆地边缘的T-OAE记录,对于深入理解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升高背景下引起的陆地系统响应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8.
基于2010年12月1日—2011年11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云—气溶胶激光雷达与红外探测者卫星搭载的激光雷达CALIPSO的监测数据,通过分析消光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得到了华东地区垂直方向上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能力、尺度、规则程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华东地区大气的散射能力减弱。整层大气不同季节粒子的形状大小不同,春季不规则、大粒径粒子所占比例与其他季节相比较大。夏季较规则、小粒径的粒子较多。各高度层的后向散射系数值分布范围为5×10-4~20×10-4 km-1·sr-1。对不同高度消光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表明,春季受沙尘输送的影响,0~4 km大气层中不规则大粒径粒子较多;4~8 km大气层由于所含气溶胶粒子较少,大气散射能力随季节变化不明显;而8~10 km大气层中粒子含量最少,导致大粒径粒子所占比例较高,此外该高度层在秋季不规则、大粒径粒子相对较多,冬季规则、小粒径粒子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899.
基于水稻高光谱遥感数据的PLS波长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地区不同生长状况下的水稻冠层进行了遥感监测,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分析方法分别对水稻叶面氮含量、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波长选择研究,并通过构建8种波长组合进行PLS水稻叶面氮含量反演分析和比较,选择出最合适的反演波长。多种波长(波段)组合进行叶面氮含量反演的验证表明,采用552 nm、675 nm7、52 nm7、76 nm的4波长组合是最适合叶面氮含量反演的波长选择结果,同时,采用光谱能量空间变换的形式能较好地改善波长选择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900.
将Isomap流形学习方法应用于高光谱影像非线性降维时,在构建最短路径过程中,其边界点往往被忽略而没有低维流形坐标。对此,引入偏最小二乘方法来模拟修复遗失点的流形坐标,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模拟流形坐标与实际坐标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