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篇 |
地质学 | 267篇 |
海洋学 | 17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盆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将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为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和第三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并将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3个阶段,断陷湖盆与坳陷湖盆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层序地层内部特征及充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各体系域生储盖层发育特征、组合规律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水退体系域是储集砂体最发育、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其次为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含油气较差. 相似文献
272.
依据野外露头等资料,对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按陆表海潮汐作用将雾迷山组沉积环境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相带,建立了雾迷山组的沉积模式。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对雾迷山组层序进行了探讨,划分出4个二级层序和22个三级层序,系统地阐述了每个层序的岩石、构造及体系域等特征。层序界面主要以浅水环境(特别是含暴露标志)的沉积物及沉积构造作为识别标志,其中SQ1为Ⅰ型层序,Ⅱ型层序则较为发育,SQ2-SQ22都为Ⅱ型层序。研究区雾迷山期处于浅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域以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主,普遍缺少低水位体系域或陆棚边缘体系域,同时,也不具备形成凝缩层的环境,以最大海泛面沉积物与深海中的凝缩层相对应。 相似文献
273.
陆相盆地坡折带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陆相坡折带的定义和分类入手,阐述了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的成因以及对层序,尤其对低水位体系域和隐蔽油气藏的控制和影响。指出陆相坡折带与海相坡折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坡度不同:陆相盆地受构造作用(包括断裂作用)和短源快速沉积的影响,坡度较陡,碎屑物差异沉积明显。②坡折带特点不同:海相坡折带一般单一稳定,而陆相坡折带具有多级坡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进行了研究。应用钻、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中部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共分为4个层序,并且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建立了储油单元与层序单元(尤其低水位体系域)对应关系。阐述了陆相盆地斜坡带沉积体系域中储集砂体类型和油气成藏机制,从而指导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274.
层序地层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硅质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有关概念及混合沉积作用类型,分析了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总结认为,硅质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作用不仅发生在低水位体系域(LST),而且其它各体系域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合沉积作用方式有差别:LST主要为源区混合,陆棚边缘体系域(SM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晚期以间断混合及相混合占优,海浸体系域(TST)早期以间断混合为主。综合研究显示,准层序一级的海平面变化型式差异可能是导致层序体系域混合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其中,LST、SMT、晚期HST的混合沉积作用分别与准层序一级海平面变化的幅度、速率、位置和持续时间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先期地形、气候变化(含碳酸盐生产速率影响)或多或少对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有影响。此外,某些情况下层序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可能会受到局部构造活动影响,而层序组或超层序内层序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强弱及其旋回性变化可以提供脉动性区域构造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275.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通过确立各级层序划分标准, 建立了长岭凹陷层序格架, 共划分出8个超层序(二级层序)、35个三级层序.并确定T1, T2为最大水泛面(密集段), T3, T4, T41, T42, Tg为超层序界面.对5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研究, 指明了沉积体形成机制和时空展布特征, 并研究储集体分布特征和含油性.通过层序格架内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发现长岭凹陷油层主要分布在低位体系域.根据试油结果统计油层在低位体系域达48.2 %, 在水进体系域为26.8%, 在高位体系域为25.0 %.从勘探实用角度出发, 以砂体成因为主线, 结合形态分析, 将工作中见到的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分为4类: 河道砂体、前积朵叶砂体、断层-岩性、构造-岩性.总结出一套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方法和流程.最后, 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分布进行了预测, 并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276.
277.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豫北东姚一带马家沟组出露较全,分布稳定,是进行马家沟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利地区.在系统研究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根据8个岩性段的岩石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在区内马家沟组中识别出2个Ⅰ型层序界面和5个Ⅱ型层序界面,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通过讨论和分析该区马家沟组各级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东姚一带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层序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经历了6次海进海退旋回.对区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的层序地层研究,可以为研究豫北地区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8.
南盘江坳陷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盘江坳陷石炭系划分为12个三级层序。其中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分别包含5个和7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平均延时6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5个Ⅰ型层序和7个Ⅱ型层序。上述十二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超层序内部的三级层序发育齐全,其最顶部的一个三级层序(WQ12)处于石炭系.二叠系过渡层。SS1低水位时期,右江地区为台-盆相间古地理格局,钦防地区的海盆则有所缩小;海侵时期盆地内部成为统一的台地和盆地,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则台地扩大,台盆缩小。SS2海侵时期,南盘江坳陷再一次分化成台.盆相间地理环境,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则表现为水体变浅,岸线向盆地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279.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