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215篇 |
海洋学 | 14篇 |
综合类 | 10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为明确伊拉克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储层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基于岩芯、测井和铸体薄片资料,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下,通过岩相分析识别碳酸盐岩地层暴露面、岩性转换面和最大海泛面,将Mishrif组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Q1~SQ6)。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浅滩暴露型、局限环境暴露型、浅滩非暴露型和长期暴露风化型4种层序构型,每种层序的沉积环境,体系域类型、层序界面特征、暴露时间及对储层的控制等存在差异。浅滩暴露型层序高位体系域晚期发育厚壳蛤滩、生屑滩及滩前等高能沉积型储层;局限环境暴露型层序界面以薄层炭质泥岩为特征,主要发育台内滩储集层,高位体系域顶部致密胶结带可作为物性隔层;浅滩非暴露型层序界面为岩性转换面,高位体系域发育潮道和生屑滩等高能沉积储层;长期暴露风化型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生屑滩储层,低位体系域形成的风化角砾岩带可作为良好的物性隔挡层。在深水沉积环境和潟湖沉积环境中,与生物扰动作用相伴生的白云化作用有效地改善沉积物的结构组分,形成了多套薄层低能成岩型储集层。 相似文献
242.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为了加快浅层始新统温州组岩性圈闭勘探,利用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地质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对温州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将其划分为SQ1、SQ2、SQ3共3个三级层序,其中,SQ1发育典型的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SQ2仅发育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各体系域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和地震相差异明显。本次研究重点是对SQ1低位域沉积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刻画。SQ1低位域发育浪控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滨岸砂坝和薄层灰岩浅滩为主,垂向叠置样式以进积为主。根据浪控三角洲和浊积扇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温州组SQ1低位域浪控三角洲-浊积扇沉积模式。本次研究厘清了低位域三角洲-浊积扇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和形成机制,以期为在始新统温州组寻找岩性圈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3.
石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6,36(2):75-80
白云深水区东部在早中新世时期处于两种沉积相带的交汇处:古珠江三角洲物源体系深水重力流水道砂岩沉积和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物源体系碳酸盐岩峡谷水道沉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学研究表明,在白云深水区东部21.0Ma陆架坡折带下方,早期低位体系域发育的条带状优质重力流水道砂岩可以作为岩性圈闭的主力储层;晚期海进体系域大型碳酸盐岩、泥岩充填的峡谷水道,切割了下部早期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水道砂体,起到了有效的侧封作用,从而形成了重力流水道岩性圈闭,实际钻井资料证实该岩性圈闭为工业油气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