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67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采用秩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在层序地层等时框架内,定量研究体系域内砂、砾岩储层的纵向变化特征,建立体系域内5种储层非均质定量模式.由于沉积环境,沉积物供给,所经历的构造、成岩演化等方面的差异,储层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工区内沙3段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层序,其中,1层序中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弱非均质性储层,Ⅴ、Ⅱ层序中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中等非均质储层,其余各层序体系域储层主要具强非均质性.总的来说,河流作用相对较强的高水位体系域,储层较水进体系域,储层的物性非均质性要强,最大洪泛面也是物性、非均质性转换面。  相似文献   
192.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湖侵体系域及其相关储集体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柴西地区钻孔岩心、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和特征的观察、地震测线的处理和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其它资料的综合分析,完成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古近系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柴达木盆地基底的构造格架及不同位置发育的深大断裂及其所决定的古地理与古气候等条件共同控制了沉积相带在时空上的展布。湖盆构造演化对沉积演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个不整合层序界面发育多期碎屑物质供给,但沉积物供给并不充分。可容空间持续存在,导致湖侵体系域十分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发育期间,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易于形成与湖侵体系域相关的油气储集体及油气藏: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湖相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深湖浊积砂岩透镜体隐蔽油气藏、层序界面控制的隐蔽油气藏以及构造断层控制的复合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3.
以测井资料和岩心观察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里格庙含油气区的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盒八段识别出了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八段划分5个三级沉积层序,建立了苏里格庙含油气区层序地层格架。编制了以体系域为单位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八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图,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八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规律。山西期古地理格局呈南北向相分异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盒八段沉积期冲积体系大范围向研究区南部迁移,形成了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河流-三角洲沉积。河道砂体是苏里格庙含油气区有利的砂质储集体类型,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实践表明,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可以清楚地展示不同沉积时期的沉积微相展布与迁移变化,是有利储层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4.
铜钵庙组是塔南凹陷的重要含油气层位,精细研究其层序地层,有助于进一步对油气藏进行勘探和开发。主要利用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单井资料,对铜钵庙组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并首次在本区对层序内部体系域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详细研究。铜钵庙组顶、底界面( T3、T5) 为区域不整合面,分别表现为高角度不整合和“上超下剥”的反射特征; 内部以T3--1 为界分为2 个三级层级( SQ1、 SQ2) 。T3--1 为局部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上超。体系域在本区东次凹上部层序SQ2 中发育完整,被首次上超面、末次上超面和顶部的下超面分为LST、TST、HST 和RST。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钵庙组的内部反射结构,认为本区存在5 种主要反射结构,其中,杂乱反射、楔状反射、前积反射地震相出现在山( 陆架) 前地区,代表扇三角洲沉积; 亚平行反射、波状反射代表滨浅湖沉积或三角洲平原沉积; 平行反射位于盆地地堑中心,代表半深湖、深湖沉积。  相似文献   
195.
对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上侏罗统沉积以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粉、细砂岩及泥岩为特征,其沉积序列可以被划分成周期为3-5 Ma的5个沉积层序,各沉积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沉积层序格架和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和物源供给。各沉积层序的展布也受盆地结构和断裂差异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南厚北薄的地层展布特征。由于在马北斜坡存在地形或断裂坡折带,故可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明确首次和最大湖泛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层序B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和层序构型主控因素。对有利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层序C西绍根断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和位于坡折带之下的浊积扇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6.
徐怀民 《地质论评》1993,39(7):22-28
把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于陆相湖盆地层的研究中, 对渤西地区第三系进行环境分析和沉积体系分析。渤西海域第三系地层 分为五个层序,每个层序中,又进一步识别划分了沉积相、沉积体系及体 系域。每一层序的沉积韵律代表了湖盆水体的深浅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 的根本原因是构造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相对大小的变化。三大沉积体系 受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每一沉积体系、体系域包括了多种沉积相类型, 其中许多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197.
大连金州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地层发育。本区该套地层可划分为震旦纪辽南超层序和早寒武世满家滩超层序,在其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关岭层序、棋盘磨层序、陆海层序、葛屯层序、大林子层序和草坨子层序六个层序地层单位。各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其类型包括陆上暴露带、海岸暴露带及海侵面。每个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前者为退积地层结构,后者为进积地层,而中间饥饿段却表现为以加积为主,所有变化都与相对海平面及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指出了本区该时期沉积范围主要在台地之内部(中陆架),局部发育深水陆棚盆地。  相似文献   
198.
苏北盆地古近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板块构造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苏北盆地古近纪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分别为古新世(TS1)、始新世(TS2)和渐新世(TS3)构造-层序。在此基础上,以构造-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界,以湖盆扩张体系域和湖盆收缩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苏北盆地古近纪各地质时期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探讨了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有利区块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9.
从序地层学观点论奥陶—志留系界线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冰成海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Ⅱ型层序界面。与上扬子地台奥陶-志留系交界处观音桥层相同层位的沉积,在世界各主要大陆上均具有基本一致的沉积背景和“浅海凝缩作用”特征,同属奥陶纪最晚期-志留纪最早期可进行便于对比的Ⅱ型三级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该陆架边缘体系域的顶面,即该Ⅱ型层序的初始海泛面,恰好与笔石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的首次出现相吻合,与已确认的奥陶-志留纪交界处的重大生物演化事件、沉积地球化学事件等也完全一致,因此全球奥陶-志留系界线应选择在笔石G.persculptus带之底。由于上述初始海泛面同时也是笔石G.persculptus带在世界各地首次出现的最低位置,因此它可作为这一全球界线识别性和操作性俱佳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200.
鄂尔多斯东北部太原组上部灰岩段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露头、测井和岩心资料的垂向分析和横向对比,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在识别关键性界面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东北部下二叠统太原组上部灰岩段建立了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研究层段为有陆源碎屑混入的碳酸盐缓坡沉积,形成于华北晚古生代最大海侵阶段。各层序分别由低位体系域的下切谷充填沉积的砂岩、砂砾岩,海侵体系的灰岩、泥灰岩、泥岩、煤和高位体系域的碎屑岩和煤组成。区内厚达数十米的桥头砂岩主要由几个层序低位域下切河谷充填沉积叠置而成。通过编制的各层序海侵域灰岩的厚度和分布图,证实层序3、4沉积期海侵范围最大。早二叠世早期海侵来自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