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67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学者对体系域的分类及体系域界面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体系域的发育和分布上,不同盆地都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滨线迁移类型决定了特定沉积趋势下地层单元的外形和堆积模式,即体系域类型。文中把体系域划分为常规体系域和非常规体系域两大类,常规体系域指经典层序地层学中定义的常见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或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这些体系域与基准面(相对海平面或相对湖平面)变化引起的滨线迁移密切相关。非常规体系域泛指常规体系域以外的与特定沉积环境相关的所有体系域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中的高可容空间体系域和低可容空间体系域、缓坡背景下滨浅海的强制海退体系域、大陆架背景下浅海—深海体系的下降期体系域、滨浅海(湖)环境的海退体系域(或湖退体系域)。体系域和基准面关系的可预测性使得层序地层学成为一种寻找盆地内自然资源的极为有效的工具,通过它可以追踪盆地演化不同体系域阶段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帮助认识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矿床以及油气储集层、烃源岩和盖层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发育区。这也导致了油气勘探从构造圈闭向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2.
华北石炭、二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通过以露头、测井曲线和岩芯观察为基础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华北石炭、二叠系为1个大层序,时限约为310~250Ma。以早二叠世紫松期与隆林期之交的285Ma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分为Ms1、Ms2两个中层序。Ms1穿过了石炭、二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295Ma)。含煤的本溪、太原、山西组(308~275Ma)分为6个层序组(Ss1-6),包括19个层序(CSq17,PSq1-12)。通过区域性层序地层单位的对比,在生物年代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建立了更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晚石炭世沉积仅分布在华北中部及北部,南华北缺失CSq1-7,豫西还缺失PSq1-3。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岩石地层单位和主要煤层在大区域内都是穿时的。晚石炭世海水自东向西侵入华北北部,向西和向南超覆;紫松或海水自晋西南和苏皖北部向北入侵,为华北晚古生代的最大海侵;隆林晚期海侵较隆林早期海侵略大。太原组的主煤层在山西自南向北形成于紫松早期海平面缓慢上升过程中,内蒙古南部山西组的巨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海侵时期,山西省山西组的主煤层自北向南形成于隆林早期,晋东南至南华北山西组的主煤层形成于栖霞早期。通过三交、柳林矿区煤相分析表明海侵体系域底部的煤层比高位体系域的煤层更富生烃潜力,是一种新的成煤模式,也是煤层气找矿勘探应该  相似文献   
133.
塔里木盆地早志留世痕迹化石与准层序相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发育有海进体系域。根据痕迹化石分析并结合沉积学特征,海进体系域准层序由5类岩相组成:差分选多源砾岩相和含砾粉砂质泥岩相为海侵滞留沉积,发育固底控制Diplocraterion痕迹化石;含交错层理细砂岩相由高能条件下的前滨和中上临滨细砂岩组成,发育Skolithos和Macaronichnus等痕迹化石;砂、泥岩互层相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下临滨环境,发育Skolithos、Palaeophycus和Chondrites等痕迹化石;强生物扰动泥岩相代表低能的滨外环境,发育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等痕迹化石。  相似文献   
134.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5.
榆林—横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组内含有极其丰富的优质煤。煤的聚集和大型内陆坳陷湖盆的充填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大比例尺写实断面研究成果论述了研究区内沉积体系域三维空间配置关系,为环境分析和聚煤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沉积学依据。对内陆坳陷湖泊充填淤浅及泥炭沼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依据实际资料分析,笔者将区内的聚煤活动归结为三种模式:即(1)废弃河流环境聚煤;(2)废弃三角洲平原聚煤;(3)湖湾决口充填聚煤。第二种是研究区内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聚煤型式;第三种所形成煤层质量最好,是今后在该区寻找优质富煤带,满足从质量上优中选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6.
以塔中地区石炭系生屑灰岩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钻井、测井等多种资料将生屑灰岩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识别出了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在研究区不发育,确定了海侵体系域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高位体系域为带障壁海岸的潮坪沉积.分别从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海底胶结作用3个方面对成...  相似文献   
137.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中部丽水36-1含气构造的主要含气层段为明月峰组三级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砂体.对该区沉积背景、岩芯、沉积构造、粒度、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低水位体系域砂体为轴向重力流沉积,可划分出水道和漫溢2个亚相以及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漫溢、远漫溢4个微相,岩芯中可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丽水凹陷轴向重力流水道顺北东向展布的断槽呈带状展布.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丽水凹陷轴向重力流水道的成因及其油气成藏特征,认为轴向重力流水道是该区一类重要的储集体,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丽水凹陷沿灵峰大断裂还应该有类似的储集体发育.  相似文献   
138.
陆相断陷湖盆中可容空间变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以松辽盆地晚侏罗-早白垩统地层为例,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和岩心资料对陆相断陷湖盆的可容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可容空间的产生方式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中边界断层的活动方式;原地式断陷主要从垂向上来扩大盆地的可容空间,而后退式断陷主要从横向上来扩大盆地的可容空间,水下可容空间增量与同期供给的沉积物体积之间的对比关系控制层序的演化和体系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9.
不同体系域砂体分布和成藏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正确划分体系域对于油气勘探,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海相地层,由于陆相层序本身的复杂性,并不发育明显的坡折带,在进行体系域划分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无论在井上还是地震上很难把握各体系域界面的位置。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渤海海域沙垒田凸起东南部东二段体系域划分,提出利用多种不同尺度资料层层控制来划分低位域、湖泛域和高位域的思路方法。这种从尺度较大资料到较小尺度资料层层控制来划分体系域的思路方法,可以避免直接从井上来进行划分导致的错误结论,同时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法的引用,向建立渤海东营组层序划分的标准迈向了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140.
闭流坳陷湖盆的气候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流坳陷湖盆以发育气候层序为特征,在理想条件下,气候三级周期的变化基本符合正弦曲线;一个完整的闭流坳陷湖盆气候层序Ⅰ型层序应包括4个体系域:低水位进积楔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强制水退楔体系域;同样一个完整的闭流坳陷湖盆气候层序Ⅱ型层序应包括3个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强制水退边缘体系域。这些体系域在气候周期变化的曲线上有相应的位置,层序界面则位于基准面变化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