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63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又称蛤仔)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密度为最高。近年来由于水产品需求量日益增长及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蛤仔已成为我国渔业捕捞和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之一。80年代以来,随着蛤仔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内开始重视对蛤仔的生态调查和研究。本文根据作者1989-1990年对胶州湾水域非律宾蛤仔的生态和资源量的系统调査资料,以及国内的有关报道(刘永峰等,1979;庄启谦等,1981;林笔水等,1983;齐秋贞,1987;李明云等,1987;吴耀泉等,1992),对分布在我国的蛤仔生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保护蛤仔资源、合理捕捞和发展蛤仔增养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为查明大神堂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和生长特征,开展了放养密度对不同养殖阶段蛤仔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幼贝初始规格为壳长5.6±1.3 mm,养殖密度设置为8 000粒/m2、4 000粒/m2;成贝期,养殖密度设置为500粒/m2、1 000粒/m2、2 000粒/m2、4 000粒/m2。经26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在幼贝期,当幼贝壳长小于22 mm时,两密度试验组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当幼贝壳长大于22 mm时,高密度组生长缓慢,差异显著。在成贝养成前期,各密度试验组壳长无显著差异,随着蛤仔的生长,当壳长达到30 mm以上时,4 000粒/m2密度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他各组间差别不明显;4 000粒/m2密度组蛤仔死亡率高于50%,其他组死亡率在15%~22%之间;另外,4 000粒/m2密度下蛤仔繁殖期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而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2 000粒/m2为该海域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适于培育大规格商品贝。  相似文献   
73.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和海水养殖品种,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点,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表型差异。本研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了胶州湾与天鹅湖菲律宾蛤仔壳长(SL)与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重(W)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两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由于其近似圆形的形态使得所能测量的外部指标较少,限制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在其地理群体判别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判别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天鹅湖群体比胶州湾群体具有更高的SH/SL和SW/SL比值,壳形椭圆较圆且隆起程度高,"凸"形明显;基于GLM模型的Logistic回归能够快速准确地判别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归属,判别正确率高达94.23%。本研究为双壳类物种地理群体判别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4.
作者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对尖吻鲈稚鱼(Latescalcarifer)(15日龄)进行急性亚硝酸盐胁迫试验,试验共设定4个亚硝酸盐浓度梯度试验(0、100、300和500 mg/L),并分别于0、6、12、24、36、48和72h处进行取样,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皮质醇含量,旨在揭示尖吻鲈稚鱼在急性亚硝酸应激下,抗氧化酶及激素的调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剂量和时间均对各抗氧化酶活性和皮质醇含量影响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CAT活性除最低浓度胁迫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外,其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ACP活性低于或略低于对照组水平, GSH-PX活性最低值出现在最高浓度胁迫组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皮质醇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明了鱼体抗氧化酶活性和皮质醇对亚硝酸盐刺激具有调节反应,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尖吻鲈仔、稚鱼较强的亚硝酸盐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5.
菲律宾蛤仔不同地理群体生化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福建平潭岛、浙江象山港、江苏海州湾和辽宁辽东湾4个海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野生群体的生化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2.5%~75.0%,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在0.274 3~0.338 7之间,与平均杂合度期望值相近;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489 1~1.632 5之间,遗传变异水平较高;杂合子缺失不显著.比较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和群体每代迁移数发现,平潭岛、象山港和海州湾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而辽东湾群体与3个群体间出现遗传差异.聚类分析同样表明,平潭岛群体首先与象山港群体聚类,再与海州湾群体相聚,最后与辽东湾群体相汇.讨论了杂合子缺失不显著原因和群体间遗传分化机制.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鲤科经济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及培育条件下观察了马口鱼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性。马口鱼成熟卵及受精卵均呈圆形、沉性,卵径分别为1.00—1.20mm及1.4—1.6mm。在26—28oC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37h,历经了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心跳期和孵出期等阶段,所需积温为968.95oC·h。初孵仔鱼全长3.74±0.04mm。在26—28oC水温下,仔鱼孵后12h,胸鳍原基形成;孵后48h,肠道形成;孵后84h,一鳔室形成;孵后96h,多数开始平游;孵后108h,卵黄囊消失,早期仔鱼发育至后期仔鱼,营外源性营养;孵后14d,两鳔室形成;孵后17d,全长12.46±0.76mm,各鳍发育完整,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孵后23d,全长达17.09±1.08mm,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马口鱼仔稚鱼生长方程显示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积累了马口鱼早期生活史资料,为马口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7.
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2004年、2005年,对取自大连、福建自然海区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进行室内人工控温促熟直至自然排放精、卵,观察并记录日平均水温及精、卵排放时间,根据积温公式K=H(T-t)拟合升温曲线,计算得出大连、福建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分别为6.774,10.990℃;此外,定期取样,常规组织学切片观察,以人工促熟条件下有50%个体性腺发育进入增殖期时的水温做为生物学零度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工促熟条件下大连、福建菲律宾蛤仔有50%个体性腺发育进入增殖期时的日平均水温分别为7.0,10.1℃,通过组织学研究方法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还表明南北方不同海区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78.
2002年5~6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双棘黄姑鱼(Nibeadiacanthus(Lacpde))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双刺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3.1%,摄食量占体质量的4.09%~21.07%,日摄食量占体质量的23.67%~57.24%;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y=0.1267x0.7878,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1.8603e0.0723D,体质量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M=0.0203e0.2484D。全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M=0.0024L3.4633。  相似文献   
79.
菲律宾蛤仔稚贝摄食、呼吸和排泄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在25℃下菲律宾蛤仔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食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稚贝在12-32℃范围内,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峰值变化,在26℃排氨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OR)和温度(t)的回归方程为:OR=0.0155e^0.696t,R^2=0.9291.O:N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菲律宾蛤仔稚贝呼吸Q10平均3.8,排泄Q10平均是1.88.菲律宾蛤仔稚贝在单位时问内(g/h)对4种藻类的滤食率高低依次为扁藻〉小球藻〉金藻〉角毛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0.
中国对虾仔虾对磷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观察在饲料中添加磷酸二氢钾对中国对虾仔虾存活率、体长增长率及仔虾体内含磷量的影响,探索了仔虾对磷的需要量。研究表明,添加磷酸二氢钾使饲料中磷含量为1.16%~1.37%时,仔虾的体长增长率最佳。饲料中磷含量在0.71%~1.82%的范围内,对仔虾的存活率、体内的磷含量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