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地质学 | 121篇 |
海洋学 | 63篇 |
综合类 | 30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3篇 |
1941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从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开始,人类就踏上了一条探索如何安全飞行的征途。从一次次事故中吸取教训、改进设计、完善制度。每次大型空难后,航空系统都会竭力解开空难谜团,找到失事原因,从而对现有体系进行整合改正,以图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小化导致该因素引发事故的概率。飞机,渐渐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其中反映了100多年人类航空实践的安全成果,浓缩的正是从一次次空难中取得的教训。可以说,人类飞行的历史,是在血泪中摸索前行的历史。 相似文献
52.
零价铁去除Cr(Ⅵ)的一系列批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对于相同粒度的铁屑(比表面积2.89m^2/g),固液比由05g/100mL增加到2.0g/100mL,Cr(Ⅵ)质量浓度达到排放标准所需反应时间从26.7min降为3.6min;在固液比相同、原水中Cr(Ⅵ)质量浓度不超过30mg/L时,原水质量浓度增大,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反应时间增加;其他条件相同,升高温度可提高零价铁与Cr(Ⅵ)的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53.
中国中西部盆地的盆山结合部位,勘探程度较低、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致使利用传统的地震相、测井相、岩心资料等研究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较为困难。基于露头中巨厚砾岩发育层段对应盆地内储集层平面展布范围最广这一认识,运用“将今论古”方法,建立南天山前现代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等沉积体系中砾石与搬运距离关系,以及不同沉积相类型中砾石发育产状与湖岸线远近关系,定量计算了准噶尔盆地多条重点剖面侏罗系—白垩系现今位置与沉积物源区和湖岸线演化的距离,恢复了侏罗纪—白垩纪物源区范围与湖岸线演化过程。认为侏罗纪—早白垩世砂砾岩储集体向盆地内延伸范围最大时期的湖岸线,明显与现今盆地边缘线有一向西北方向敞开的夹角,该认识对在编制岩相古地理图过程中以盆地边缘线即为湖岸线的观念提出了不同见解,为恢复准南等低勘探程度区原型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预测有利储集体的展布提供参数依据。建立的刻画物源区变化和湖岸线迁移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参数,是对传统沉积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4.
纳米零价铁是一种高效的环境修复材料,可以处理多种污染物;然而,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可能导致其在自然界中存在潜在毒性风险。选择几种常用包覆型、负载型和裸露的纳米铁,通过大肠杆菌的耐受性实验,比较3种纳米铁的毒性。研究表明,负载型纳米铁的分散性最好,而裸露纳米铁最差。3种纳米铁虽然对大肠杆菌都表现出毒性,但是负载型纳米铁的毒性最小。通过毒性减缓的机理分析,说明纳米铁改性后阻止了纳米颗粒与细菌的直接接触,这是空间位阻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使用纳米材料前应充分评估潜在毒性和环境效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5.
56.
57.
正 With 1 Plate A smooth-shelled brachiopod which occurs very copiously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Neichiashan formation of the Upper Yangtze had been repeatcdly described as"Triplecia poloi" by Martelli in 1901, Pellizzari in 1913, Weller in 1913, and 相似文献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