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CO2封存有望成为全世界减少碳排放份额最大的单项技术。海洋碳捕获、利用和封存(OCCUS)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的碳封存能力,与其他地质封存方法相比更加安全有效。而且,多相态形式的CO2(气态、液态、固态和水合物)可以在海洋纵深尺度上实现直接注入。海洋碳封存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的新兴碳封存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笔者等系统地阐述了海洋CO2直接注入、封存(OCS)的基本原理、技术现状、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并对高效CO2注入技术,CO2泄漏的检测、防范与补救技术,以及海洋碳封存的生态后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2.
以石棉尾矿硫酸铵浸出液即粗制硫酸镁溶液为原料,基于粘土矿物絮凝胶体"卡房"状结构的形成机理,制备了"卡房"状结构的氢氧化镁聚集体,考查了陈化时间对"卡房"状结构氢氧化镁聚集体特征和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同时注入沉淀法,在1∶1水/乙醇体系中,在pH值为10.2(氢氧化镁负电性最大)条件下,可获得"卡房"状结构的氢氧化镁聚集体;随陈化时间的延长,氢氧化镁晶体直径增大非常明显,而厚度略有增大,所形成的"卡房"状结构中孔隙变大,孔隙中填充物减少,孔隙的连通性增加,产率由85%增加到95%。  相似文献   
263.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的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霍乱弧菌(EITor生物型)注入兔肠结扎段中,通过兔肠可以使休眠的霍乱弧菌复苏,恢复成为可培养状态.复苏的霍乱弧菌具有很强的毒力,使兔肠结扎段肿胀、积水、内壁紫红色并出现溃疡。结扎段积液中含有约109cells/ml细菌。  相似文献   
264.
通过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盐水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手段,结合成岩作用研究,将大港滩海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有机包裹体划分为:液态烃包裹体、气液态烃包裹体及气态烃包裹体。根据研究区包裹体有机质成熟度的不同,又可将有机包裹体划分出4种类型。与有机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测温数据表明:早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8.1~113℃,中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1.9~125.3℃,晚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7~140℃。有机包裹体类型、丰度及其赋存在不同期次矿物中的事实表明:研究区油气运聚及深部流体作用活跃,至少发生过4个大期次的油气运移。  相似文献   
265.
聚凝体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聚凝体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将其应用于长期注水开发的羊三木油田,阻止注入水沿注采井窜流的应用成果.聚凝体是一种聚合物的凝胶体.该技术利用了聚凝体的弹性变形特性,研究其在油层多孔介质中可流动特征及其封堵大孔道产生的液流转向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羊三木油田一断块丛14、丛19井深部液流转向现场试验,取得了增油降水的效果,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66.
压缩感知技术通常利用地震信号在某一变换域内的稀疏性质,将随机缺失的地震数据重建问题转化为L1正则化问题.本文首先通过Shearlet变换获得地震信号的稀疏性质,再将广义全变分(TGV)约束引入L1正则化模型,构建了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模型用于重建地下介质的图像.与传统L1正则化方法相比,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方法不仅考虑了信号的稀疏性,同时兼顾了地下介质结构的复杂性,可以较好的重建地下结构体的图像.最后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所建模型,每个子问题均可得到显式解.数值实验对比了基于小波变换、Shearlet变换的L1正则化方法和TGV正则化方法,结果表明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方法对于随机采样50%数据的情况具有较好的重建结果,同时对于有限范围的连续缺失数据的重建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7.
井下关井是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的重要环节之一,井下关井工具的合理使用,是确保高质量试井成果的前提,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及施工情况使用不同种类的关井工具并辅以正确的操作方法,能有效降低试井的风险性,提高试井的成功率并获得高质量,高精度的试井曲线。  相似文献   
268.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同位素组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圆梁山隧道在毛坝向斜段所穿越的重要层位P1灰岩岩溶水为重点,兼顾整个向斜构造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从岩溶水的氢氧同位素组分特征的角度探讨该地区地下水的形成、循环交替等信息,为进一步论证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9.
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和发展纲领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检验,已发展成为5个组成部分和2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特征与地槽区不同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倡议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用于区域地质、地貌、新构造、地震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保护层的加强和扩大,主要有如下的工作:(1)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在理论方面为适用范围的检验,地壳发展按照动定转化规律的原因、超越发展阶段问题、可逆发展问题及哲学思维方法等的?  相似文献   
270.
融冻作用与砂金形成及探采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春鹤  张爱新 《冰川冻土》1993,15(2):252-2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