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4篇 |
免费 | 259篇 |
国内免费 | 5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篇 |
大气科学 | 69篇 |
地球物理 | 159篇 |
地质学 | 1928篇 |
海洋学 | 11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85篇 |
自然地理 | 2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56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57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128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退牧(耕)还草(林)与甘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序地推进退牧(耕)还草(林)工程,不仅是甘肃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战略任务,而且是实现甘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政策、管理、农牧户等方面分析了退牧(耕)还草(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省退牧(耕)还草(林)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贯彻协同性原则、体现科学性原则,突出地域性特征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5.
46.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1,32(3)
为了更好地解决贵州山区煤矿开采引发地面变形的应急处置问题,通过对某煤矿开采引发地面变形的特征分析,指出了其与普通山体滑坡在运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说明了准确"会诊病因"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阻能槽"的概念,且通过稳定性检算论证了"阻能槽"在地面变形应急处置中的有效性,对类似的应急治理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
应用等离子光谱仪(ICP)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别对海三棱藨草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和Cd)不同化学形态含量和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常见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了季节跟踪测定,分析了有机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甲酸和乳酸)含量与重金属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季节相关性。结果表明,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与Cu和Pb的除残渣态外的其它4种形态含量呈正相关性,表明其能提高Cu和Pb生物有效性,与Zn的所有形态含量呈负相关性,降低了生物有效性;酒石酸、甲酸和乳酸含量与Cu和Pb的可交换态含量呈负相关性,而与其它形态含量相关性不明显,降低了生物有效性。与Zn的除残渣态外的其它4种形态含量呈正相关性,提高其生物有效性。而上述所有有机酸与Cd的各种化学形态相关性不明显。表明其对Cd的生物有效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8.
以燎原井田已采区所揭露的层滑构造为基础,总结了该井田层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2#,3#煤层中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及其造成这种差异的的主要地质因素,并对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9.
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分析淮南矿区煤矸石和地面塌陷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用煤矸石填充塌陷区的意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采用煤矿井下专用的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装置,在山西省的晋城、潞安、汾西、华晋、阳泉、平朔、大同等矿区,完成了160个测点的地应力测量,测点地质条件涵盖了山西省煤矿大部分条件.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地应力与测点埋深的关系,不同深度条件下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状态;绘制出山西省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分布图,并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山西省煤矿矿区井下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煤矿井下水平应力总体上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但由于各矿区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导致地应力测试数据离散性也较大;埋深小于250 m的岩层应力状态主要为σH>σh>σV型,埋深处于250~500 m的岩层应力状态以σH>σV>σh型为主,埋深较大的矿区主要为σV>σH>σh型;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绝大部分集中在0.5~2.0之间,而且随着埋深增加,侧压比呈现减小的趋势,并向1附近集中;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比值主要集中在1.5~2.0之间;平均水平主应力与垂直主应力的比值大多处于0.5~1.5,尤以0.5~1.0之间最多;山西省煤矿矿区从北到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北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往南发生偏转到NNW;靠东部与西部偏向NW;靠东南部出现了多变的方向.井下实测数据与震源机制解相比在部分区域一致性较好,而在另一些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受较大地质构造影响的区域,水平主应力方向往往发生明显的扭转和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