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6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6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新生代印尼海道的启闭对印度-太平洋暖池演化和大气环流模式变迁有重大影响。然而,受限于构造和古环境重建资料的缺乏,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驱动机制还缺乏清晰的图景。本文梳理了孢粉记录、煤层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和生物地理演化等方面的证据,提出东南亚水文气候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发生重大调整的认识,即从渐新世的相对干旱条件转型为贯穿整个中新世的持续湿润状态。结合最近的模拟研究,认为东南亚水文气候演变同时受到全球因素和区域构造要素的影响。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和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印尼海道的持续关闭可以通过限制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的交换,进而扩大太平洋一侧的温跃层深度以及经纬向的海表温度梯度,进一步增强沃克环流,最终可能促使东南亚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发生了干湿格局的转换,并抵消了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全球降温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亟需更多的地质记录和模拟研究来准确厘定海道关闭-暖池演化-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92.
云南省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本研究首次记述了产自巍山盆地的邓氏山西犀(新种)Shansirhinus dengi sp.nov.及景东盆地的元谋无鼻角犀Acerorhinus yuanmouensis和无角犀亚科未定种Aceratheriinae gen.et sp.indet..S.dengi sp.nov.的鼻骨前端上翘,有小的粗糙角座面;鼻切迹深,位于P4后缘水平;头骨顶面在眼眶前方迅速缩窄;两侧顶嵴间距离宽,骨面隆突;上颊齿前附尖和前尖肋发达,前臼齿舌侧齿带连续.S.dengi sp.nov.代表了山西犀属Shansirhinus内一个更为特化的类型,区别于其他种的特征主要是鼻骨更短,前端位于P3中部水平;眼眶位置在M1后半部,与鼻切迹之间的距离更近;上前臼齿的釉质复杂化表现为前刺更长,基部分叉突向外脊;上臼齿M1~M3的原尖舌侧壁发育釉质沟纹.产于禄丰盆地曾经描述归入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的材料与新材料形态相同,归入该新种.巍山盆地产化石的红棕色砂砾岩和泥岩的沉积时代应该与禄丰盆地产煤地层时代相近或更晚,推测为晚中新世7~6Ma左右.景东盆地上部红棕色砂砾岩和泥岩产状水平,其中发现的上颊齿材料的诸多特征与元谋盆地Acerorhinus yuanmouensis的上颊齿的特征相同,将其归入该种:前附尖和前尖肋发达,前刺非常长,小刺短小,前臼齿舌侧齿带发达,发育齿桥.A.yuanmouensis的发现表明,景东盆地该套红棕色地层的沉积时间可能与元谋盆地发现古猿动物群的地层相当,在晚中新世9~7Ma左右.另一方面,景东盆地下部含煤地层倾向东北,与上部水平产状的红棕色砂砾岩和泥岩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其中所产犀类上颊齿材料本文将其归入无角犀亚科,属种未定Aceratheriinae gen.et sp.indet.,地层时代也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293.
锦葵科(Malvaceae Juss.)翅子树属(Pterospermum Schreb.)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该属化石目前只在印度有少量记录.本研究报道了产自云南省景谷县(23°31′N,100°42′E)下中新统三号沟组的翅子树属叶片化石.通过形态学研究鉴定出3个种:双兴翅子树(P.shuangxingii Y.S.Zhao,J.Huang et T.Su sp.nov.),叶片偏小型,顶端截形并具3浅裂,与现今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大花翅子树(P.grandiflorum Craib)形态较为相似;云南翅子树近似种(P.cf.yunnanense H.H.Hsue),叶片偏小型,顶端不分裂;翅子树属一未定种(Pterospermum sp.),叶片中型,叶片顶端具齿.景谷县翅子树属化石的发现证明,早中新世该属就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化并繁盛至今.综合本研究以及已有证据,翅子树属可能从印度次大陆起源,随后向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热带亚洲的分布格局.此外,本研究还描述了翅子树属化石叶片上的9种昆虫取食类型,与该属现生种叶片的昆虫取食形态一致,表明该属现今的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可能在早中新世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294.
西湖凹陷中新世中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反转,发育了大量晚期活动断层。然而目前对中新世中晚期活动断裂类型、分布及性质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制约了浅部新层系油气勘探的进展。本文基于近年来西湖凹陷中西部地区三维连片地震解释成果,系统分析了西湖凹陷中西部中新世中晚期活动断裂的类型、分布及其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断裂活动对中浅层油气勘探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该时期断裂在中浅层具有集中成带发育特征,受刚性基底差异分布所引起的局部应力场影响,不同区带断裂样式及性质呈现出明显多样性。其中,中央反转背斜带主要发育压性通源断裂,同时背斜核部伴生张性、张扭性悬挂断裂;西部斜坡带北段高带以发育张性通源断裂为主,南段发育压性通源断裂;西次凹局部发育具弱走滑特征的悬挂断裂。基于以上认识,认为凹陷北段中浅层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中央反转背斜带北段在压性通源断裂发育背景下,通过深层超压驱动,并经由悬挂断裂“接力中转”,利于油气在中浅层聚集成藏;西部斜坡带北段在张性通源断裂侧向封堵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西缘海礁隆起区潜山及上覆层系具备富集油气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95.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 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 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 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单元, 揭示深水沉积单元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基于地震反射特征, 研究识别了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主要沉积体类型, 包括披覆沉积、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 其中浊流沉积可进一步分为限制型浊积体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披覆沉积在北康盆地前隆区域大面积发育, 沉积厚度从南向北递减。块体流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隆后盆地, 厚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深水沉积受到物源供给、地形、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其中, 物源供给是控制研究区沉积体发育位置和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重力流沉积(块体流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和半远洋沉积的分布范围进行控制。研究成果可为深水沉积发育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6.
赵珍  吴珍汉  杨易卓  季长军 《地质论评》2020,66(5):1155-1170
由于缺少精确的定年结果与可靠的生物标志化石,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上白垩统—中新统的多套陆相红层时代与分布混乱不清,影响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锆石U Pb测试手段,对双湖—伦坡拉地区红层时代开展研究。根据新发现的斑脱岩与火山岩夹层精确厘定了牛堡组中上部时代(45. 41~43. 82 Ma)和阿布山组地层时代(101. 9~73. 09 Ma);根据上覆角度不整合的纳丁错组(35. 5~32. 59 Ma)与鱼鳞山组(46~28 Ma)火山岩年龄约束了康托组与唢呐湖组的时代上限;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了K2—N1红层时代格架,主要包括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与竟柱山组、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与康托组、始新世—渐新世唢呐湖组和渐新世—中新世丁青湖组,均可与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对比。其中,双湖—多玛主要出露阿布山组,非早期划分的康托组;而康托组多数分布于中央隆起或山顶高处;唢呐湖组则沿双湖周边平缓低地发育;竟柱山组、牛堡组与丁青湖组普遍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展布,其中牛堡组向北延伸到多玛。精确厘定红层时代与分布,直接推动了对盆地沉积地层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综合评价逆冲推覆构造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的影响,探讨逆冲推覆构造与盆—山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同时,为以红层为研究对象的高原抬升过程、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7.
梁嘉琪  肖良  李相传  王兴  王钦 《地质论评》2019,65(Z1):69-70
正内蒙古第三纪地层的沉积类型属于陆相沉积,它广泛分布于全区各地,其中汉诺坝组中赋存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植物大化石及孢子花粉,是古生物学者研究内蒙古新生代化石的重点地层。汉诺坝组岩层近水平,多构成开阔平坦的高台地形,主要由一套灰、黑、紫灰色橄榄玄武岩组成,夹砖红色泥岩、灰白色泥灰岩及灰黑色泥岩和黑色油页岩。  相似文献   
298.
The Miocene epoch marks the most crucial period during the Cenozoic cooling trend, characterized by the Middle Miocene Climatic Optimum(MMCO) and a series of short–lived cooling events(Miocene isotope events).To understand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long the shallow water shelf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Miocene,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 were analyzed at Hole LF14 located in the Lufeng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re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e.g., the Uvigerina spp. assemblage, the Cibicides spp. assemblage, and the Cibicidoides spp. assemblage),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watermass conditions, were recognized based on Q–mode factor analysis. Early studies suggested that Hole LF14 was deposited under semienclosed bay, middle to outer shelf or even upper bathyal environment during ~18.7–4.53 Ma. The dominant Uvigerina spp. assemblage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diversity and shallow infaunal to infaunal species, indicating a warm, low–oxygenation and eutrophic conditions since the Early Miocene to MMCO(~18.7–14.24 Ma). An abrupt sea level drop and significant faunal changes were recorded during 14.24–13.41 Ma, suggesting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s, which resulted in a drop of sea level and change in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long the shallow water shelf. Beyond the Uvigerina spp.assemblage, the Cibicides spp. assemblage became important during the middle–late Middle Miocene(14.24–11.54 Ma). This assemblage was dominated by epifaunal species with relative high diversity, suggesting high–energy, high–oxygenation and oligotrophic conditions with episodic supply of organic food. The dominant Cibicidoides spp. assemblage with high diversity, indicates a mesotrophic conditions with relative high–oxygen content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to Pliocene(11.54–4.53 Ma). The appearance and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Ammonia spp. and Pseudorotalia spp. since 10.02 Ma, may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相似文献   
299.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砂砾岩油气藏研究逐步深入,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与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获重大发现,使得砂砾岩体成为油气勘探新领域.当前,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研究集中于陡坡背景或造山带背景,重点解析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与湖底扇体系的结构样式、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但机制成因方面存在多解性.渤海海域内砂砾岩体主要发育于始新世陡坡背景与中新世初期缓坡背景,其中始新世砂砾岩沿断裂陡坡带呈裙带状近源堆积,热点集中于其结构识别及期次刻画,以期准确预测地下砂砾岩体储层时空分布;而中新世初期转换界面处砂砾岩广泛分布且伴随岩浆活动,难点在于明确砂砾岩体沉积学信息、年代学信息同重大板块构造变革间响应关系,厘定大面积砂砾岩体分布的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的研究方向将立足于完善岩相划分标准、依据,深化其与区域构造事件关联性,定量化解析沉积充填响应过程及工业化刻画其圈闭目标,系统研究对揭示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同时可服务大中型砂砾岩油气田的勘探需求.  相似文献   
300.
查孜正长岩体是拉萨地块中段新发现的中新世钾质-超钾质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石英角闪正长岩和斑状石英正长岩,有暗色包体发育.对两种正长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37±0.24 Ma、11.06±0.39 Ma,代表它们形成于中新世,是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产物.查孜正长岩具有相对高钾(K2O=6.75%~7.39%)、低镁(MgO=1.44%~2.97%)的特征,K2O/Na2O>1,属钾质岩;具有与超钾质岩石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强烈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Nb、Ta、Zr、Hf、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但Cr(22.7×10-6~64.6×10-6)、Ni(18.9×10-6~46.6×10-6)含量明显偏低.其中,斑状石英正长岩的SiO2含量相对较高,但MgO、K2O、Cr、Ni、REE和Y等元素含量比石英角闪正长岩的低.综合分析认为,查孜正长岩主要形成于岩浆混合作用,是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超钾质岩浆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混合的结果,两种岩石的地球化学差异主要是岩浆混合的程度和比例不同导致的;它的形成可能与岩石圈地幔的减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