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本文对南拉萨地块米拉山地区的钙碱性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系统研究。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为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SiO2=59.89%~71.78%)。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1±0.2Ma~20.4±0.3Ma,表明其喷发时代为中新世。岩石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13.54%~16.31%),低MgO(0.46%~1.95%)、高Sr(388×10-6~804×10-6)、低Y(6.55×10-6~11.20×10-6)和Yb(0.70×10-6~1.07×10-6)的特征,具有较高的Sr/Y值(51~80)、低相容元素(Cr=4.26×10-6~32.53×10-6,Ni=4.16×10-6~25.75×10-6)和弱Eu负异常。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和Rb、Th、U、K等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的特征。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于的镁铁质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推测下地壳源区是石榴石角闪岩。锆石εHft)值为+2.2~+7.8,表明源区为新生地壳物质,有俯冲板片熔体加入。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与米拉山断裂活动时间一致,二者可能同为拉萨地块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2.
张鹏  姚胜  李泳龙  魏铭  滕霏 《地质通报》2019,38(5):767-776
西藏地勘局地质二队在谢通门县查布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新解体出一套火山岩地层,其岩性以安山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为主,岩层总厚度在研究区由东向西减小。用LA-ICP-MS技术对流纹岩、安山岩2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定,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流纹岩中有2组年龄15.12±0.29Ma(MSWD=1.8,n=8)、45.39±0.56Ma(MSWD=0.93,n=14),安山岩中有4组年龄15.29±0.16Ma(MSWD=1.4,n=59)、51.9±2.3Ma(MSWD=3.5,n=7)、45.2±1.4Ma(MSWD=3.8,n=10)、38.5±0.93Ma(MSWD=1.08,n=5)。据此将该套火山岩喷发时限确定为15Ma左右,划归于布嘎寺组。  相似文献   
283.
基于大量钻井资料分析及数据统计,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老挝桑怒地区新近纪中新世含煤盆地内识别出13种岩石类型、5种沉积相和2种沉积体系。依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恢复了该地区中新世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 陡坡带位于盆地西南缘,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体系;缓坡带位于盆地东北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体系;物源剥蚀区位于盆地西南缘及东北部三叠纪古陆;水流方向由西南部及东北部汇入盆地中心;沉积最大厚度区位于盆地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284.
赵珍  吴珍汉  杨易卓  季长军 《地质论评》2020,66(5):1155-1170
由于缺少精确的定年结果与可靠的生物标志化石,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上白垩统—中新统的多套陆相红层时代与分布混乱不清,影响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锆石U Pb测试手段,对双湖—伦坡拉地区红层时代开展研究。根据新发现的斑脱岩与火山岩夹层精确厘定了牛堡组中上部时代(45. 41~43. 82 Ma)和阿布山组地层时代(101. 9~73. 09 Ma);根据上覆角度不整合的纳丁错组(35. 5~32. 59 Ma)与鱼鳞山组(46~28 Ma)火山岩年龄约束了康托组与唢呐湖组的时代上限;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了K2—N1红层时代格架,主要包括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与竟柱山组、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与康托组、始新世—渐新世唢呐湖组和渐新世—中新世丁青湖组,均可与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对比。其中,双湖—多玛主要出露阿布山组,非早期划分的康托组;而康托组多数分布于中央隆起或山顶高处;唢呐湖组则沿双湖周边平缓低地发育;竟柱山组、牛堡组与丁青湖组普遍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展布,其中牛堡组向北延伸到多玛。精确厘定红层时代与分布,直接推动了对盆地沉积地层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综合评价逆冲推覆构造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的影响,探讨逆冲推覆构造与盆—山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同时,为以红层为研究对象的高原抬升过程、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5.
二连盆地含矿建造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二连盆地地质发展史、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特征的分析,将盆地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基本演化阶段:晚白垩世阶段(K2)、古新世一始新世阶段(E1-2)、渐新世一中新世阶段(E3—N1)和上新世一第四纪阶段(N2-Q)。其中每一阶段依据古构造、古水文地质图及古气候特征,将盖层后生改造作用划分还原型和氧化型两种基本类型。对第一类型,划分出油气区、还原剂迁移方向和呈现还原后生改造作用的地区;对第二类型,划分出含氧含铀潜水运移方向和含氧含铀层间承压水运移方向。这对评价二连盆地的铀成矿远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6.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 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 Ma)组成,总厚度2 393 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7.
通过对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中新世湖相叠层石样品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叠层石纹层主要有层带状、波状和柱状3种形态,且明暗纹层的结构极不相同,富屑层颗粒结构明显,富藻纹层由致密状含有机质泥晶方解石构成,呈泥晶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叠层石进行了成因分类,认为研究区发育骨架叠层石、凝集叠层石和细粒叠层石。综合叠层石的沉积学、矿物学和稳定C,O同位素值特征,认为叠层石沉积期气候湿润,而纹层层偶则形成于呈季节性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亮层代表湿润期,暗层形成于相对干旱期。  相似文献   
288.
可可西里北缘中新世火山活动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延贵 《青海地质》1992,1(2):40-47
  相似文献   
289.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西沟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59. 3%;蒙脱石次之,平均为18. 2%,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 3%,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0. 2%。根据剖面中黏土矿物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循化盆地西沟剖面的沉积速率、孢粉记录、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沉积岩地球化学比值,并与深海氧同位素值(δ18O)变化曲线对比,将循化盆地14. 6~5. 0 Ma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4. 6~12. 7 Ma,气候干冷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展引发的全球性降温事件有关;12. 7~8. 0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期,可能与循化盆地周围山体隆升有关,即积石山在~12. 7 Ma隆升至临界高度,成为西风带输送水汽的地形屏障,使得循化盆地内的降水增强;8. 0~5. 0 Ma,气候再次转向干冷期,该阶段气候的干旱化对应于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的快速隆升,高原进一步的隆升阻碍东亚季风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向内陆的输送,从而引起区域干旱化。  相似文献   
290.
在阿拉善地块东缘发现新生代中新世挤压构造,形成近SN或NE-SW走向的逆冲断层及卷入新生代地层的褶皱.其形成背景关系到阿拉善地块新生代的变形特征以及与青藏高原扩展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阿拉善地块东缘的挤压构造是否受青藏高原扩展控制,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详细地质填图、区域地质调查与对比方法,确定了这些挤压构造的几何样式以及运动学特征,结合断层滑动矢量,恢复出变形时的古应力场.室内外的分析表明,形成这些挤压构造的最大主应力方位为NW-SE或近EW向,结合盆地地震反射资料、卷入构造的地层,推测变形的时代是中新世中晚期.这期变形的动力可能是阿拉善地块受到青藏高原北缘的挤压向东运动所致.同时在阿拉善地块向东运动的过程中,其内部发育的早期东西向构造带发生右行走滑,和阿拉善东缘的挤压构造一同调节地块的变形.晚中新世之后,高原东北缘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阿拉善东缘挤压构造被后期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