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299篇 |
海洋学 | 66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对甜水海地块东北部阿克萨依矽卡岩型铁矿区内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旨在厘定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37±0.18 Ma(中新... 相似文献
122.
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是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但陆地长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目前较为罕见.本文选取兰州盆地已具古地磁测年的永登剖面(厚度为330~1310m部分,年代介于44~ 15Ma)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44Ma开始其值先逐渐偏重后变轻(平均-24.6‰),至33.2Ma突然变重后维持相对稳定的高值(平均-23.7‰),再至25.5Ma后又变轻(-24.4‰),与全球氧同位素从长期演化趋势以及事件上均呈现出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与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兰州盆地中始新世-中中新世期间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能受控于全球温度变化,温度的改变可能影响了陆源C3植物与湖泊内生沉水和挺水植物对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例,确切的机制理解有待其他指标的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123.
以西巴兰线为界,南海南部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单元。西部为巽他大陆已消亡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开始在始新世(约46Ma),停止在19—21Ma(磁异常6),海底扩张比中国大陆架晚得多。破裂间断持续约3—5Ma,是以中中新世不整合面为标志,在沙捞越陆地也存在。裂谷后地层的年代约始于16Ma,覆盖在裂谷地形之上。东部为会聚边缘,在中中新世演变为碰撞带。
巽他陆架除局部深盆地外,具有统一的约30km的厚度,并延伸到约200m的水深。陆坡狭窄。从陆隆(危险区)的水深从500m变化到大陆-大洋过渡带的3.5km水深,宽度为170至330km。
拉让三角洲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其后裂谷沉积物覆盖在危险区裂谷期的最高地形。在东部,后裂谷沉积物较薄,仍然没有完全覆盖裂谷期的地形。单面山地貌显然支持南沙群岛的碳酸盐岩隆结构,其陆坡在2—3km水深突然抬升。
沙巴和文莱边缘曾经是会聚的碰撞带。陆地地质指示中生代蛇绿岩基底。主要碰撞特征是,西科迪勒拉山主要由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砂质的浊积岩组成,在西克拉克山主要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18Ma)的岩石,其幕式抬升发生在14—8Ma的整个上中新世和上新世。2km深的西北婆罗洲海槽可能是会聚阶段的残留,而且也是碰撞的前渊。
石油丰富的巴兰三角洲,形成于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和剥蚀,其范围甚至延伸至西北婆罗洲海槽。有证据表明被动边缘的陆隆(危险区)已经俯冲在沙巴之下,并引起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因此,西巴兰线将西部的消亡被动边缘与东部的碰撞带截然分隔,现在显然表现为一条大的右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124.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分析前人孢粉资料认为化石形成时的古植被为森林-草原,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这一发现为西宁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对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确立起到时序标尺的作用。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的环境演化、地层划分、时代厘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5.
ODP997站位位于大西洋布莱克海台上。布莱克海台的海底沉积受到墨西哥湾流和西部边界潜流的极深影响,其上覆亚热带中心旋回的外围海水,暖盐的墨西哥湾流和西部边界潜流(WBUC)搬运了大量的碎屑沉积物到布莱克海台形成泥砂漂移(图1)。船上超微化石分析和沉积物粒度分析发现:沉积速率随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三个层位的硅藻丰度有显著高异常(Shipboard Scientific Party,1996)。因此,研究地层中硅藻堆积速率变化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古海洋学和沉积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6.
宁夏中南部中新世构造活动的地质证据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区域性新生界的对比及不整合面分布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中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一次发生于早中新世,另一次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但以后者明显,分布也最广。其中前者集中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后者分布在查汗布拉格—三关口—青铜峡—固原(查-固)断裂沿线。宁夏中北部大部分红柳沟组是在受中新世构造运动影响的环境下沉积的。发生于早中新世的构造运动集中体现在六盘山以西的地区和甘肃部分地区,该期运动使渐新统清水营组变形,由于这些现象多发生于海原断裂附近,因此推测在早中新世海原断裂就可能已活动了。而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的运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贺兰山中南段西侧发现了中中新世晚期的逆冲推覆活动,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同构造沉积(红柳沟组);在查-固断裂沿线发现了由于中中新世晚期的构造活动而形成的红柳沟组与清水营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些说明在该期青藏高原的变形前锋已到达查-固断裂,也就是鄂尔多斯西缘地区,早新生代盆地因此解体;与此同时盆地内部红柳沟组向上逐渐变粗,也说明中中新世晚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已影响到了该区,香山地区开始隆起并分割了早先的盆地,使之成为背驮盆地。宁夏中南部并入到青藏高原东北缘逆冲构造楔之中,该逆冲构造楔中新世向北东扩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原北部在同期显著的隆升运动使得逆冲楔顶角超过临界值,而向前扩展的,查-固断裂是早期类似于目前海原断裂的青藏高原变形前缘,整个高原东北部的扩展并不是前展式,而是一种没有特定顺序的变形。上述这些现象否定了前人认为宁夏地区第三系的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7.
在新藏公路奇台达坂东约10km、海拔5600m的晚三叠世花岗岩之上发现厚约10m的玄武岩和粗面英安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火山岩高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中等负异常,高Sr,低Nd,属钾玄岩系列,可能源于壳幔混合层。测定全岩40Ar-39Ar坪年龄为8.27Ma±0.32Ma(900~1400℃, 39Ar累积释放量为66%),与受火山岩烘烤后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7.9Ma±1.0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火山岩喷发于约8Ma的晚中新世,与相邻的大红柳滩火山岩的时代(7.97Ma±0.14Ma)相近。新藏公路奇台达坂晚中新世火山岩的发现丰富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资料,表明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康西瓦—泉水沟一带火山活动非常频繁,并显示火山活动与大型断裂带运动的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28.
藏南拉萨地块内广泛发育中新世中酸性岩浆岩,为探讨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进一步了解藏南后碰撞深部过程,本文对拉萨地块东部米拉山地区的中新世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主要为英安岩,形成于中新世(16~18 Ma);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出高硅、高钾、富铝;高Sr、低Y、高Sr/Y值,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Eu正异常;具有高的87Sri/86Sri值(0.706038~0.707154)和低的εNd(t)值(-1.37~-2.75),表现出一定埃达克质岩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米拉山地区中新世中酸性火山岩不属于林子宗群,可能是岩石圈拆沉引起幔源物质上涌,导致后碰撞环境下增厚的拉萨地块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9.
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理解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 也对该区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评估、海洋工程勘查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WW向, 多数断层在晚中新世时期停止活动。通过对断层几何形态的统计分析以及使用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法(T-Z图示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 断层活动性在晚中新世末期(5.5Ma)发生转变; 研究区南部的断层落差值大于北部; 南部断层停止活动的时间较北部断层稍晚。这些研究成果表明, 晚中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受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断层活动性质发生了改变, 由逆断层转为正断层。红河断裂带对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文章推测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变化是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反转所导致, 因为红河断裂带在5.5Ma时发生了走滑运动的反转, 与研究区的断层活动性变化在时间和性质上相耦合。 相似文献
130.
甘肃临夏盆地石磊地点的三趾马化石包括4件头骨、5件下颌, 分别被鉴定为腔脊三趾马(Hipparion coelophyes)和平颊三趾马(H. hippidiodus)。基于这批材料, 对两种的种征分别进行了修订: 腔脊三趾马个体小, 枕面呈三角形, 枕嵴向后悬垂略超过枕髁, 眶前窝距眼眶较远, 泪骨在面部出露大, 鼻颌切迹后缘在P2前缘附近, 眶下孔在P2后缘至P3后缘之间, 上颊齿褶皱中等, 釉质不特别变弱, 原尖中等扁长, 下颊齿下后附尖内、外后角都较尖锐, m3下次小尖双分; 平颊三趾马个体中等大小, 枕面近梯形, 枕嵴向后悬垂明显, 眶前窝无或浅, 鼻颌切迹位于P2前缘之后, 眶下孔位于P3之后, 上颊齿褶皱较弱且釉质特别变细, 原尖较圆, 下颊齿前臼齿明显大于臼齿, 下后附尖稍呈角形, m3下次小尖不双分。形态特征的对比显示, 石磊地点的这两种三趾马比其他地点的相同种类都稍原始, 因此层位更低, 其时代可能更早。H. coelophyes和H. hippidiodus经常在同一地点出现, 其生态位必然存在一定的趋异, 它们牙齿特征的差别可能代表了两个种之间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