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71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Asmari Formation deposited in the Zagros foreland basin during the OligoceneMiocene. Lithologically, the Asmari Formation consists of limestone, dolomitic limestone, dolomite, argillaceous limestone, some anhydrite(Kalhur Member) and sandstones(Ahwaz Member).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samples from four subsurface sections(wells Mn-68, Mn-281, Mn-292 and Mn-312) in the Marun Oilfield in the Dezful embayment subzone in order to infer their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Ahwaz Sandstone Member. Petrographical data reveal that the Ahwaz Sandstone comprises 97.5% quartz, 1.6% feldspar, and 0.9% rock fragments and all samples are classified as quartz arenites. Th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Ahwaz Sandstone have been assessed using integrated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Petr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mono- and poly-crystalline quartz grains from metamorphic and igneous rocks of a craton interior setting were the dominant sources. Chemically,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rocks of the Ahwaz Sandstone indicate deposition i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As indicated by the CIW′ index(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 of the Ahwaz Sandstone(average value of 82) their source area underwent "intense" recycling but "moderate to high" degree of chemical weathering. The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tropical, humid climate and low-relief highlands.  相似文献   
102.
周洋  陈芳  苏新  刘坚  庄畅 《沉积学报》2014,32(3):527-536
本文对南海北部陆坡SH7B孔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组成及壳体氧碳同位素值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中层水体演化历史。利用因子和聚类分析对该钻孔128个样品中的35个底栖有孔虫优势属种的相对百分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4个组合: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Stilostomella spp.(Gs-St),Chilostomella mediterranensis-Globobulimina spp. (Cm-Gl),Hoglundina elegans-Pyrgo spp. (He-Py),Melonis affinis-Pyrgo spp. (Ma-Py)。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5.8~2.8 Ma)相对高海平面温暖期,SH7B孔底栖有孔虫为相对稳定的Gs-St组合,反映了低到中等营养物质供给的低氧水体环境。其中5.8~3.79 Ma底栖有孔虫壳体碳同位素偏负和强烈的碳酸盐溶解现象在全球其他海区均有发现,指示当时南海北部陆坡底层水体低氧环境可能受到因全球大洋环流格局变化影响的太平洋偏腐蚀性的缺氧中层水体影响。3.79~2.8 Ma底栖有孔虫丰度和喜氧类表生种含量逐渐增加,指示水体流通性趋于增强,水体氧含量稍有增加。晚上新世2.4 Ma以来,底栖有孔虫组合与氧碳同位素值波动变化频繁,反映了中等到高表层输出生产力的富氧到缺氧中层水体环境,南海北部陆坡底栖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陆源有机质输入量的多寡和南海中深层水体的循环状况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03.
方念乔  刘豪  李琦  张维  丁旋 《地学前缘》2013,20(5):227-234
将南海碳酸盐沉积体系划归3类进行检验,特别着重于将浅海碳酸盐台地和远海钙质软泥的发育历史与南海晚渐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结合,指出碳酸盐沉积在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新世末期以来3个地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中中新世正当南海扩张高峰,该时段构造气候条件为碳酸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育基础。中新世晚期南海进入大规模区域沉降阶段,封闭性增强,使得浅海碳酸盐体系与深海碳酸盐体系同步发生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04.
化石采自浙江天台嵊县组.该地层含丰富被子植物压型化石及少量裸子植物化石.利用叶结构分析法,依据叶脉、叶尖、叶基等稳定性特征,对一种樟科植物化石的宏观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表皮特征分析,发现该化石与现生Cinnamomum bejolghota(Buch-Ham.)Sweet在叶形、叶脉特征以及表皮脉络细胞特征、气孔器类型和毛基特征等方面均很相似,因而将当前化石定名为Cinnamomum cf.bejolghota(钝叶桂相似种).通过分析化石钝叶桂的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结合现生钝叶桂的分布范围和生存环境恢复了浙东地区中新世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更为炎热多雨,同时认为钝叶桂从中新世至今有南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5.
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有比较明显的BSR(似海底反射)分布。由于BSR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与否的重要地球物理参考标志,而构造变动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南海发生的构造运动以及全球和莺—琼盆地海平面相对变化,以11.6 Ma,5.3 Ma和1.8 Ma 3个时间点为界,将琼东南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划分为3个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层序Ⅲ、层序Ⅱ、层序Ⅰ。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301个虚拟点进行盆地模拟,结果表明,3个层序存在构造沉降加速的过程。其中层序Ⅲ构造沉降速率变化相对最为缓慢,层序Ⅱ构造沉降速率整体增大,同时其变化加剧;层序Ⅰ构造沉降速率变化剧烈,最高沉降速率增至170 m/Ma。但是5.3 Ma以来的构造沉降加速在时空上存在东西的差异。空间上构造沉降速率呈周边向中心地带递增的规律。研究区BSR主要分布在各凹陷与凸起次级构造单元相接、构造沉降速率在70~110 m/Ma且变化迅速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6.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部分上油砂山组磁极性序列,认为该剖面时代为7.5~9.0 Ma。从320块样品的古地磁数据分析,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倒转检验(B级),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地理坐标下为Dg=358.5°, Ig=40.5°, k=28.5,α95=4.2,层面坐标下为Ds=1.0°, Is=41.5°, k=34.0,α95=3.8;相应的极位置为λp=75.9°N, φp=270.5°E, dp=2.8°, dm=4.6°。通过与同时代柴达木盆地及邻区的古地磁极对比,说明中中新世以来柴达木地块整体上没有经历明显旋转运动,阿尔金断裂活动致使肃北等毗邻断裂带地区发生了构造旋转。  相似文献   
107.
邓涛 《地质学报》2005,79(6):747-747
甘肃和政是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产出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还含有其他的新生代动植物化石,它们被共同称为和政生物群。哺乳动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强烈隆升对环境变迁有重大影响,因此,也必然会反映在和政地区的哺乳动物群演替上。在和政地  相似文献   
108.
袁丽平  解三平  孙宇  刘志伟  陈杰  郭虎 《地质通报》2017,36(8):1334-1342
云南现代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地史起源,必须从化石记录入手。在云南临沧上中新统邦卖组植物化石采集中发现了槲蕨属1块不育叶和2块腐殖叶的新材料,这些标本为修订Drynaria propinqua Wen et al.,2013,以及揭示该种不育叶和腐殖叶的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通过与槲蕨属国内外报道的化石种和现生种的详细比较,将其重新定名为Drynaria cf.propinqua。Drynaria cf.propinqua的发现,表明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的气候与现今中国西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似,这些附生植物的生活习性表明,临沧地区复杂分层的森林生态系统至少在晚中新世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09.
偶蹄类,哺乳动物纲中的一目,与奇蹄类同属于有蹄哺乳动物。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偶数,故名。头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较奇蹄目少,股骨无第3  相似文献   
110.
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特征及东亚古季风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和X射线能谱(EDS) 分析技术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中新世以来(~20 Ma) 粘土矿物的组成、结晶学特征、微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粘土矿物的物质来源及其记录的东亚季风演化历史.1146站粘土矿物组合的总体特点是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较低.物源分析表明, 1146站蒙脱石主要来自于吕宋岛, 伊利石和绿泥石来自于珠江和台湾(长江), 而高岭石则主要来自于珠江.1146站的粘土矿物不仅被南海周围物源的同时代气候所控制, 而且为相互消长的不同传输作用(表层洋流) 的强度所影响.1146站(伊利石+绿泥石) /蒙脱石比值可以用来作为东亚季风演化的矿物学标志.指标变化显示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和冬季风相对夏季风的强度在15 Ma、8 Ma和3 Ma左右发生了3次显著加强, 结果可以与黄土、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南海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很好对比.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可能促进了东亚季风的这3次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