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55篇 |
免费 | 931篇 |
国内免费 | 7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55篇 |
大气科学 | 1715篇 |
地球物理 | 656篇 |
地质学 | 1137篇 |
海洋学 | 575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734篇 |
自然地理 | 23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6篇 |
2023年 | 494篇 |
2022年 | 623篇 |
2021年 | 699篇 |
2020年 | 474篇 |
2019年 | 545篇 |
2018年 | 370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351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441篇 |
2013年 | 359篇 |
2012年 | 333篇 |
2011年 | 282篇 |
2010年 | 289篇 |
2009年 | 299篇 |
2008年 | 283篇 |
2007年 | 204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176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时空变化的构造控制——来自钾钠含量变化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处于次要地位,以I型为主。海西印支期,优势方位为北西向,岩石类型在海西早、中期以I型为主,海西晚期至印支期以A型为主。此时北东向处于次要地位,岩石类型以A型为主。燕山期,整个祁漫塔格地区昆中断裂以北均为A型,以南形成新的构造岩浆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I型。并且,燕山期昆中断裂以北早期以北西向为主,晚期以北东向为主。上述情况说明,至少自加里东期以来,该区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成因类型等诸方面都始终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活动强度、力学性质交替变化的控制,并且由老到新总体上存在着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变化趋势。因此,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并非同一构造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弧,而是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替作用控制的、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类共同组成的复合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72.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城市人群分类与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信息技术已开始进入全空间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即将空间信息系统的范畴从传统测绘空间扩展到宇宙空间、室内空间、微观空间等可量测空间。位置大数据不仅是全空间信息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而且也成为了广域全空间中了解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动态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基于社交媒体数据中的位置签到数据,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以社会经济属性为依据的城市人群分类方法。首先利用签到数据的时间序列构造矩阵模型;然后,通过分析用户签到活动的时间特征,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和K近邻算法(K-NN)识别出具有不同时空行为特征的城市人群(静态居民、动态居民、通勤者以及访问者);最后,本文根据得到的人群分类结果,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人群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发现不同类型人群时空间行为的差异性与潜在规律性,从而为表征城市人群的组成结构及特征,研究城市时空结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3.
近10年中国大气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近10 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 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② 12 月份PM10污染最重,其次为1 月和11 月;8 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 月和9 月。③ PM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④ 北方地区PM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 月及11-12 月)。⑤ PM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 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全国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 环保重点城市污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 月份发生严重污染天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4.
福建霞浦大湾钼铍矿区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霞浦大湾钼铍矿床产于火山岩区,但成矿作用可能与岩浆活动和裂隙构造关系密切。为查清矿区隐伏的钠长石化碱长花岗岩与钼铍矿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碱长花岗岩进行锆石U-Pb测年研究,获得年龄结果为93. 0±0. 6 Ma,与矿区的辉钼矿成矿年龄(92. 2±1. 3 Ma)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与钼铍矿成矿作用时空上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矿区钼铍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结合区域上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本研究认为福建省燕山期岩浆活动时代与钼铍矿成矿时代都具有从西向东逐渐变新的时空分布规律,钼铍矿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为燕山期华南岩石圈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75.
综合利用LandsatTM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资料,对深圳市1986―2020年期间海岸线变化进行回顾和预测分析,总结了海岸线动态变化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进行了成因探讨。结果表明:深圳市在1986―2020年间海岸线人为改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西部海岸线即将全部被改造成人工岸线,东部还保留约100.4km的天然岸线;全市6处岸线热点变化区域累积填海造地总面积将达到108.9km~2,目前已经完成74.0km~2。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矛盾、大型工程建设、水产养殖区拓展和海岸带的自然条件差异是海岸线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圳市大规模海岸带人为改造已经显现出一系列负面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76.
面向土地利用调查的时空数据库构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一调""二调"等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需要,文章在分析时态数据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变更事件、重建事件和多基态,建立了基于事件组的多基态修正模型,实现了"一调""二调"土地利用数据一体化存储;针对"一调""二调"空间数据不一致的几何重建和语义转换问题,提出通过重建事件表实现重建前后要素归档及查询;同时,针对土地利用数据管理的现状以及数据形态,提出了土地利用变更增量提取、时态拓扑关系构建的方法,实现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构建。最后,以武汉市汉南区数据为例开发了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7.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全球碳循环变化中意义重大。利用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003年)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数据,估算了全省0~20 cm、0~100 cm及0~160 cm的土壤碳密度和储量,并对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土壤固碳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0~20 cm、0~100 cm和0~160 cm土层SOC密度分别为222 kg/m2、764 kg/m2、1009 kg/m2,各土层SOC密度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9 kg/m2、1164 kg/m2和1534 kg/m2);(2)0~20 cm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西北平原、鲁东丘陵中等,鲁中南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3)与18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1985年)数据对比,表层SOC密度从143 kg/m2升高到222 kg/m2,全省陆域(1570万km2)0~20 cm表层SOC储量则由22641 Mt增加至35065 Mt,净增了12424 Mt,SOC密度以0044 kg/(m2·a)的平均速率在土壤中积累,整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据估算,尚有50523 Mt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78.
我国大陆上空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1958-2001年NCEP/NCAR和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由地面积分到300 hPa计算了我国大陆上空整层大气的可降水量,对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我国大陆上空可降水总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部分站点探空资料对大气再分析资料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可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西北地区和华南沿海呈增加趋势;各个季节平均可降水量趋势变化特征并不相同;去除线性趋势的可降水量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年代际振荡,在1965年可降水量由偏多向偏少转变,而在1987年前后可降水量又由偏少向偏多转变;我国大陆上空年平均可降水总量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从1960s中期的持续减少和大致从1980s后期的增加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79.
以临沂地区为研究区,基于Terra/MOD13Q1遥感植被数据产品,通过分析冬小麦的遥感光谱特征、物候历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取2009—2019年临沂地区冬小麦种植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临沂冬小麦种植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空间上,近10年来临沂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在2 800~3 000 km~2之间浮动,占整个地区土地面积的17%左右,总体变化较小,种植区域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兰陵、临沭和郯城; 2)从冬小麦种植稳定度上看,连续种植冬小麦10 a及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兰陵和郯城,面积为1 638 km~2,稳定度高,连续种植小于4 a的区域有1 914 km~2,主要分布在莒南和费县,种植不稳定; 3)时间上,冬小麦面积由2009年的2 838 km~2增加到2019年的2 985 km~2,变化幅度和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5%和0.5%,呈缓慢增加趋势。本研究为临沂地区冬小麦种植的深入了解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为准确、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0.
在淮南矿区,常年大规模地下煤炭的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大面积的沉陷水域。选取潘集和顾桥2个不同类型沉陷水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步的地面实测数据和环境卫星数据,利用综合营养指数法对不同时段沉陷水域水质富营养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沉陷水域水体都已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不同类型沉陷水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时间上看,沉陷水域5月份的富营养化程度要明显高于11月份。从空间上看,顾桥沉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要明显高于潘集沉陷水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