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6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1043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36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91.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成砂-古土壤序列泽库剖面(ZK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进行分析,结合14C测年,揭示其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环境演变。结果表明:(1)剖面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SiO2、Al2O3、CaO为主,其中SiO2和CaO的标准差较高,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2)自剖面底部向上SiO2含量和残积系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高值指示冷干的气候意义,CaO含量和退碱系数则相反,高值指示温湿的气候意义。(3)9.4 ka BP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经历了由温湿向冷干的转变过程,可划分为9.4~4.2 ka BP气候温湿期和4.2 ka BP至今气候冷干期;其中在6.6~6.2 ka BP、2.4~2.0 ka BP和1.7~1.5 ka BP存在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92.
利用陕西省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7—2021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陕西区域空气质量的逐月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不同区域发生重度污染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7—2021年陕西省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关中>陕南>陕北,SO2浓度年均下降12.5%,CO浓度年均下降9.9%,PM2.5年均下降7.2%。(2)关中区域和陕北北部污染较重,陕北南部和陕南区域污染较轻,城市污染程度重于郊县。(3)陕西省空气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重污染天多在采暖季和春季(1月、2月、3月、11月、12月)。不同区域发生重度污染时的首要污染物具有明显差异。陕北区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100%),关中区域为PM2.5(82%)、PM10(17%)、O3(1%),陕南区域为PM2.5(81%)、PM10(19...  相似文献   
193.
正"田"字的纵横线条,究竟代表田埂还是代表水渠?两者都能说通。终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了水土共济对生命养育的重要,也很早就开始有水利设施了。"田"字谁都认识,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稳定的原形,虽然也有不同的写法,但造字思路没有大的变化,只不过简繁有区别而已。许多人以为我们今天才将田地搞成阡正陌直的方格,这是不对的。几千年前,中华大地上的耕地就是这样。明白这缘由,就很容易理解"田"字的来历,看到其他变化了的古"田"字也就很容易辨认了。  相似文献   
194.
正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绝不能重蹈"围湖造田"等覆辙。在3月份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和在湘全国政协委员等向大会提交联名提案,"建议加快洞庭湖松滋口建闸及四口河系整治工程建设",将长江水调往洞庭湖。2003年三峡工程建成启用后,三口分流减少,洞庭湖就出现了季节性(枯季)缺水,到2007年已成各界共识。从那时起湖南就有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洞庭湖区有关政府,不断提出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方案。根据笔者统  相似文献   
195.
不同地区泥炭腐殖化度指示的古气候意义存在着分歧。运用碱提取溶液吸光度法对东北哈尼泥炭腐殖化度进行测定,结合14C测年数据的年代框架,对比东北哈尼、神农架大九湖、青藏高原红原、福建天湖山地区泥炭腐殖化度气候代用指标,分析不同地区泥炭腐殖化度古气候意义异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哈尼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包含温度-湿度组合,较高的腐殖化度指示气候温暖潮湿,较低的腐殖化度指示气候干燥寒冷;从哈尼、红原、大九湖、天湖山泥炭腐殖化度时间序列的对比可以得出,虽然其古气候意义有所不同,但其记录的中国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趋势大体相同,都反映了中国早全新世阶段的升温现象、中全新世的大暖期现象及晚全新世阶段的降温;温度、湿度、季风、经纬度及地质地貌等因素都对泥炭腐殖化度有影响,但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其他因素通过对水热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影响腐殖化度;阐述不同区域泥炭腐殖化度的古气候意义没有固定模式,需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年均气温、季风、降水、植被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6.
辽宁千山系长白山支脉,辽河与鸭绿江的分水岭,是辽东半岛的脊骨。据地质考察,大约4亿年前,千山一带是一片海洋,到古生代末期开始隆起露出水面形成陆地。经历海陆沧桑5次变迁,1.8亿年前,形成现在典型的粗粒花岗岩地貌……  相似文献   
197.
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揭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选取了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山东省禹城市和桓台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土地非农化与乡村系统演化特征,剖析了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比重呈现增长态势,乡村系统整体处于正向演化态势,禹城市和桓台县E指数分别由0.295和0.197增至0.798与0.700.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土地非农化比重的增加会带来乡村一些要素的剧烈变化,其中,乡村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对土地非农化过程的敏感性较强.构建乡村人口转移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保障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增强县域辐射能力,是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198.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临潭县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  相似文献   
199.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功地进行了塔山一线阻击战。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保证了我军攻克锦州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胜利,保证了我军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的巨大胜利,为解放全东北以至全中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盛誉,是我军军史上野战阵地坚守防御成功的光辉战例,是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们的骄傲。  相似文献   
200.
Land use changes are known to alter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how conversion of natural forest to agricultural land use as well as plantations affects SOC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the Changbai Moun- 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is meager. Soil carbon content,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basal respiration and soil carbon mineraliza- tion were studied in five selected types of land use: natural old-growth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mixed forest (NF); spruce plantation (SP) established following clear-cutting of NF; cropland (CL); ginseng farmland (GF) previously under NF; and a five-year Mongolian oak young forest (YF) reforested on an abandoned GF,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in 2011.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P, CL, GF, and YF than in NF. MBC ranged from 304.4 mg/kg in CL to 1350.3 mg/kg in NF,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oil of NF than any soil of the other four land use types. The SOC and MBC contents were higher in SP soil than in CL, GF, and YF soils, yield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P and CL. The value of basal respiration was also higher in NF than in SP, CL, GF, and YF. Simultaneously, higher values of the metabolic quotient were detected in CL, GF, and YF soils, indicat- ing low substrate utilizat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ared with that in NF and SP soil. The values of cumulative mineral- ized carbon and potentially mineralized carbon (Co) in N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L and GF,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 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NF and SP. In addition, YF had higher values of Co and C mineraliz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GF.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version from NF into agricultural land (CL and GF) uses and plantation ma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soil nutrients (SOC and MBC) and substrat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By contrast, soils below SP were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comparison of microbial indicators among CL, GF, and YF land use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data for evaluating soils nutrient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nd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land use of natural forest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