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63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61.
煤岩结构与煤体裂隙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河东煤田太原组8#煤层的19个煤样进行煤岩结构划分、裂隙微观分形特征和裂隙密度测量,研究了煤岩结构与裂隙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煤岩类型条带中,裂隙密度具有较大的差异,镜亮煤条带是裂隙分布的主要部位;镜煤条带中裂隙的密度和分维数与条带厚度、相邻条带煤岩类型有关;全煤样裂隙密度和裂隙分维数与煤岩结构类型有密切关系。煤岩结构的研究在预测煤层的渗透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2.
煤层裂隙系统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煤层的裂隙系统进行了系统分类;阐述了各类裂隙的主要成因并综合分析了煤层裂隙系统对储层渗透性和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3.
郑银河  夏露  于青春 《岩土力学》2013,34(Z1):197-203
经典块体理论在进行块体可移动性分析和稳定性计算时是分步独立进行的,默认不可移动块体是稳定的,对不可移动块体不再进行稳定性分析。实际工程中,某些阻碍岩石块体运动的“岩桥”可能发生破坏,使得不可移动块体发生滑动。当块体的规模比较大时,在重力作用下破坏局部岩桥的可能性会增高。文中提出一种考虑岩桥破坏的块体稳定性分析方法,不再默认不可移动块体绝对稳定,计算块体稳定系数时,将阻碍块体移动的岩桥的抗剪切力纳入到块体的抗滑力中。该方法首先找出块体所有可能的滑动面和裂隙交线,识别块体沿每一个方向运动时需要破坏的岩桥,基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计算出块体沿每个方向运动时的稳定系数,然后,选取最小的稳定系数作为块体的实际稳定系数,最小稳定系数对应的方向即为块体最有可能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364.
马玉川  刘耀炜  马未宇 《地震》2014,34(3):40-49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Mw9.0地震在中国引起了大范围的井水温度同震变化,而水温震后持续变化的井孔多数分布在井网密度较大、距震中较近的环渤海地区。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水温震后变化的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水温震后变化形态为上升,变幅0. 005~0.976°C,空间分布在同震位移较大、张性应变较明显和地震能量密度较大的区域;依据同井水位资料,一些井孔的水温和水位震后变化特征较一致,其水温震后升高可能是地震波增大含水层渗透性的结果;另一些井孔的水位震后变化不显著,其水温震后升高可能与地震波增大井区大地热流有关。  相似文献   
365.
论述用DOS作通信系统软件的一种方法,给出了可实用的结构程序,并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大概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66.
洛川黄土地层渗透性与孔隙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67.
斯通利波在碳酸盐岩储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荣 《新疆地质》2005,23(3):296-299
在塔河油田碳酸特岩裂缝性储层中,采用声波全波列测井及偶极横波测井来获取丰富信息,主要成分波有纵波、横波、斯通利波,主要采用时域和频域2种信启、提取方法,来获得声波时差、频率和能量信息.其能量衰减和能量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地层渗透性能,斯通利波能量的相对变化可用来定性划分渗透层,反射波能量反映渗透性地层的裂缝分布,为划分渗透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68.
J.  E.  Elkhoury  E.  E.  Brodsky  D.  C.  Agnew  王晓权 《世界地震译丛》2007,(3):48-53
已观测到地震能以不同方式影响水文系统——地震时井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溪流水量增大,泉水喷流增加(Rojstaczer and Wolf,1992;Muir-Wood and King,1993;Roeloffs,1996;Matsumoto,1992;Brod- sky et al,2003;Montgomery and Manga,2003;Manga et al,2003)。即使远处的地震也可能增大断层渗透性(Kitagawa et al,2002)。观测到的这些水文变化的大部分都  相似文献   
369.
The current study is the first step in a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erosion behaviour of sand-mud mixtures. It concerns the effect of a varying sand content and clay mineralogy on the porosity, structure, strength and permeability of artificially generated sediment mixtures. The permeability of a sediment mixture is an especially significant parameter concerning the type of erosion that occurs. It determines if the erosion of the bed is either a drained or an undrained proces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surface erosion or mass erosion. Measurements on various mixtures concerning the consolid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ermeability have been executed. Results show a distinct transition of behaviour between a sand-silt dominated network structure and a clay-water matrix.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two types of structures appears to depend on the porosity of the volume fraction of sand related to silt, which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parameter concerning the type of erosion.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a valuable data set tha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ollowing stages of this research on the erosion behaviour of natural cohesiv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370.
渗透性曲线是反映非饱和土中水分运移的重要参数,瞬态剖面法是测定渗透性曲线的常用方法。将滤纸法应用于传统的瞬态剖面法,设计了一种土柱装置,用于测定土体的渗透性曲线。该装置包括上部能够持续给水的供水系统及下部由带环刀的土样与滤纸叠置而成的土柱。在水分下渗过程中,定期测量土样与滤纸的质量以获得土柱的含水率剖面与水头剖面,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得到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性曲线。用此方法测得甘肃正宁马兰黄土与第1层古土壤的渗透性曲线和土?水特征曲线,该方法测量的吸力范围大,为1~105 kPa,渗透系数范围在10?5~10?13 m/s。用常见的统计预测模型预测了土体的渗透性曲线,并与实测曲线对比发现小吸力范围预测值与实测值相符,大吸力范围预测值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