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5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3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5篇 |
大气科学 | 555篇 |
地球物理 | 173篇 |
地质学 | 409篇 |
海洋学 | 280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3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勐库地区新近发现的退变质榴辉岩中晚期退变质作用形成的闪石类矿物十分丰富,其携带了大量晚期退变质过程中的岩石成因信息。本文通过系统的矿物学研究,鉴定出了3期10种闪石类矿物,其中以镁钙闪石、镁角闪石、铁镁钙闪石、铁韭闪石、透闪石、阳起石等钙质闪石类为主,有少量冻蓝闪石、蓝透闪石等钠-钙闪石类。研究发现,随着退变质过程中时间的推移,角闪石的形成环境逐渐由还原环境向弱氧化环境、氧化环境演变。根据角闪石电子探针成分测试结果计算了相应的温度、压力条件。结合岩相学的资料,将退变质过程分为3期:(1)第1期早阶段为近等温降压过程(p=0.56~0.75 GPa,t=642~709℃),主要形成铁韭闪石、铁镁钙闪石、镁钙闪石;晚阶段为等温降压过程(p=0.39~0.56 GPa,t=619~642℃),主要形成镁钙闪石及少量镁绿钙闪石、铁韭闪石;(2)第2期为降温降压过程(p=0.23~0.42 GPa,t=460~610℃),主要形成镁角闪石、冻蓝闪石及铁角闪石;(3)第3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p=0.09~0.31 GPa,t=350~420℃),主要形成透闪石、阳起石、蓝透闪石等。闪石类的成分变化反映了退变质榴辉岩从地壳底部的角闪石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相温压环境向中上地壳角闪岩相、绿片岩相温压环境的渐次退变质作用过程。这与昌宁-孟连构造带上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作用、燕山期的区域性地壳伸展、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运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2.
为探讨高原寒冷地区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及性能衰变规律,采用多次冻融循环室内试验模拟混合料所处环境温差大、冻融频繁、气温低等特性,选取Aspha-min、Sasobit、Evotherm等不同类型温拌剂拌制混合料,通过冻融劈裂试验、冻融飞散试验等,分析热拌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及其衰变趋势,定量说明频繁的冻融循环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长期作用下,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优于温拌沥青混合料;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合料的水稳性能均逐渐下降,15~18次冻融循环后,水稳性能趋于稳定,建议在高寒地区选取15次冻融循环作用次数作为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评价的试验条件;在选取的3种温拌沥青混合料中,Aspha-min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46.
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电厂温升范围预测、法规适应性分析、热影响生态效应研究及热污染影响评价等方面,对我国拟建核电厂的温排水环境影响现状、评价方法及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足,从完善相关法规要求、加强热污染影响基础研究和考虑热影响叠加效应等角度给出研究者和管理人员所应关注的内容,并提出了可减缓热污染影响的余热利用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7.
三门湾春季温排水增温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COMSED模式和2012年5月份现场温盐、潮流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对三门湾核电站冷却水排放所致海水增温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期工程建成后,三门湾海水增温范围主要出现在排水口附近,表层增温幅度最大,底层增温幅度最小,在月度时间内,表底层增温范围有大、小极值变化。在全部工程完成后,温排水量大幅提高,三门湾表层海水增温1℃的范围将稳定影响较大面积,4℃增温范围较小。在月度时间内,表底层增温范围大、小极值变化幅度也将增大。 相似文献
48.
49.
利用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资料、雷达和卫星资料以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诊断分析1818号台风"温比亚"登陆前后大暴雨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台风登陆前后,降水具有时间集中、局地性强、雨强大等中尺度降水特征,强降水集中在距台风中心100 km以内的台风前进方向的左前部和后部,主要由两个移动性雨团和1个相对少动雨团产生,距台风中心25~50 km的降水量中心小时降水量普遍较大;(2)杭州湾区域地面辐合一方面加强了低空水汽辐合,另一方面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使得中尺度对流雨团在宁波东北部至舟山一带发展加强,同时引导气流偏弱和地形作用导致台风在舟山附近移速减慢,延长了影响时间,造成了杭州湾附近区域的大暴雨;(3)地面辐合的增强和减弱对应于其后1 h降水的增大和减小;水汽通量散度的减小、增大与降水的增大、减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在-16×10-5g/(cm2·hPa·s)以下的时段降水较强;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所对应区域未来6 h有强降水,垂直螺旋度的减小对应于该区域其后6 h降水的减弱。 相似文献
50.
二温式RT-PCR检测对虾Taura综合征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设计了一对能扩增大小为231bp对虾Taura综合征病毒(TSV)某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TSV的二温式RT-PCR。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二温式RT-PCR能对3个试验用TSV毒株的RNA进行扩增,并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231bp的扩增产物,而其它3种对虾病原则无相同大小的特异性扩增产物出现;RT-PCR最低能检测到1pg的TSV RNA。应用RT-PCR对320份分别来自广西沿海不同对虾养殖场的对虾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共有85份检出TSV。说明TSV在广西沿海地区养殖对虾中已呈现出区域性流行趋势。同时也显示了RT-PCR在TSV临床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