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Sunshine duration (SD)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olar radiation, and is most widely used to estimate the latter. This study builds a remote sensing model on a 100 m × 100 m spatial resolution to est...  相似文献   
42.
参照新疆105个气象台站"元数据",在对12个辐射站逐月日照百分率与月总辐射资料序列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的基础上,对无效值与缺测值进行了插补订正,继而以Potter非均一性客观检验方法对资料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测,同时以SNTH方法对产生间断的序列进行了相应的非均一化订正。在均一化的月总辐射与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序列基础上,探...  相似文献   
43.
玉溪太阳能辐射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溪市太阳能辐射量资源丰富,1960~2009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286.3~2 085.3小时,每天平均日照6小时,冬春季由于晴天多,日照最丰富;盛夏雨日多,日照最小,秋季因经常出现连阴雨天气,日照也相对较小。最大值出现在春季的3月,平均日照8.5小时,最小值出现在盛夏的7月,平均日照仅2.6小时。玉溪太阳能辐射量为57.615×108~52.55×108kJ/m2,资源从东北向西南递增,最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元江、新平县,其次是江川、通海县,最小是澄江县。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于观测场周围环境污染和建筑物的增多增高,对太阳能辐射观测值带来较大影响,使气象站实际观测到的日照小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且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44.
根据天津地区气象站近50年的气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天津地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采用趋势拟合与相关分析,研究近30年各气候要素与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百分比、城乡居民收入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各项城市化进程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天津地区年均气温增幅为0.35℃/(10 a),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明显,但其时间序列周期振动较明显,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2)20世纪80—90年代初期为天津地区气温、日照时数和城郊温差、日照时数差的跃变年份;3)各项城市化进程指标分别与天津地区气温、日照时数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负相关性,表明它们与天津城市热岛、暗岛的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5.
中国黑戈壁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1年中国黑戈壁地区11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日照多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近52a来日照时数减少的变化并不明显,其趋势变化率为-2.0h/10a,远小于周边地区。四季之中,春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他三季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不同区域,年日照时数变化也不相同。黑戈壁地区年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和年平均风速的减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针对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主反射面在日照作用下产生温度梯度及形变问题,建立了完整的温度测量及精度评估的系统。在特定的测量条件下,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望远镜主反射面的温度,获得了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情况,并得到最大温差为7.8℃。采用全息法分析主反射面的精度变化情况,得到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最大误差为0.33 mm。结果表明:温度对望远镜主反射面的精度影响较大,需采取合适的测试系统实时监测温度,并调整主反射面板以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47.
王怀清  李三妹 《遥感学报》2013,17(5):1295-1310
日照百分率是地球辐射研究、太阳能资源评估等工作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量。为探讨FY-2C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估算日照百分率的可能性,以江西省为例,采用了FY-2C静止气象卫星2007年整年白天逐小时云检测资料和同期江西省87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日照时数资料,建立了北京时间8:00-17:00逐时多元线性回归和权重系数两种估算模型,估算得到了覆盖江西省范围的5 km空间分辨率的逐时日照百分率格点资料。另外,用反距离加权(IDW)和克里金法(Kriging)模型对全省8:00-17:00逐时的日照百分率进行5 km分辨率空间插值,以进行多种方法对比分析。将各模型的估算结果与未参与模型构建的17站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基于FY-2C云检测资料的两种估算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相对误差均比IDW和Kriging的小50%以上,且其均方根误差(RMSIE)均明显小于后两者,误差离散性亦更小。基于FY-2C云检测资料的日照百分率的两个估算模型中多元回归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3.40%,平均相对误差为8.62%,略小于权重系数模型的3.47%和8.75%,两者的均方根误差(RMSIE)则相差无几,误差空间分布也较为一致;各时次两种模型的估算值多大于实测值,仅17:00的估算结果小于实测值,8:00和17:00的MAE、RMSIE、相对误差均明显大于其他时次。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基于FY-2C云检测资料的两种日照百分率估算模型均明显优于传统的IDW和Kriging方法;就2007年资料而言,多元回归模型优于权重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48.
利用南极长城站 1988—2017 年连续的日照、云量、天气现象、气温和湿度等观测资料,研究 了南极西部乔治王岛 30 a的日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结果显示,南极地区的日照时 间远少于中低纬度地区,这主要因为该地区常年以阴云天气为主,云层对太阳光的遮挡降低了日 照时间的总量值。2000 年以来,随着总云量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日照时间呈减少趋势。 根据统计分析月平均相对湿度以及每月出现雨、雪、雾、轻雾、吹雪等天气现象和最低气温三0 ℃的天数,发 现液态( 固态) 现象的发生频率与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一致(相反) ,即日照百分率低(高) 时,液态现象少(多) ,固态现象多(少) 。  相似文献   
49.
秦岭南北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数据,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Pettitt突变点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38.7 h,空间分布呈东北向西南递减格局,按各分区日照长短排序为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巴巫谷地。四季日照时数分布特征与年尺度上的结论基本一致,4个季节按其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季均以秦岭以北的日照时数最大。(2)近52 a各区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绝大部分站点呈下降趋势。下降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以北>秦岭南坡,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对于秦岭以北日照下降更明显。春季47%的站点呈上升趋势,显著上升的站点集中于中部地区;夏季98%的站点呈显著下降趋势;秋季和冬季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3)年尺度、春季和夏季突变年份集中于1978-1981年间,秋季的突变特征不甚明显,突变年份和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可言,冬季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4)绝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与风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最低气温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
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