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27篇 |
免费 | 415篇 |
国内免费 | 6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3篇 |
大气科学 | 335篇 |
地球物理 | 521篇 |
地质学 | 1702篇 |
海洋学 | 308篇 |
天文学 | 7898篇 |
综合类 | 122篇 |
自然地理 | 2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169篇 |
2015年 | 209篇 |
2014年 | 208篇 |
2013年 | 229篇 |
2012年 | 326篇 |
2011年 | 222篇 |
2010年 | 252篇 |
2009年 | 728篇 |
2008年 | 662篇 |
2007年 | 823篇 |
2006年 | 798篇 |
2005年 | 869篇 |
2004年 | 755篇 |
2003年 | 750篇 |
2002年 | 659篇 |
2001年 | 561篇 |
2000年 | 497篇 |
1999年 | 481篇 |
1998年 | 577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85.
Inspired by a recently observed axisymmetric field in a fully convective star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 anisotropic diffusivity on the dynamo. We find that with reasonable assumptions for the anisotropy of the diffusivity and the α -effect the preference of axisymmetric modes is achieved. (© 2007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辽东半岛是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作用,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和1.89~1.85 Ga的巨斑状花岗岩、正长岩分别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开端和结束。最新研究显示,2.20~2.15 Ga的岩浆作用形成了2种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在青城子铅锌矿集区北部采集的兰花岭、白砬子花岗闪长岩和黄泊辉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77±19 Ma、2129±36 Ma、1876±29 Ma。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明显不同,属于弱过铝质、低钾钙碱性—碱性岩石,Zr、Hf、Nb、Rb含量较低,K2O/Na2O值、稀土元素总量极低,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类。根据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εHf (t)值为−5.1~9.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089~2817 Ma,岩浆源区为约2.5 Ga的太古宙地壳物质和少量软流圈地幔物质。兰花岭地区花岗闪长岩具备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亲缘属性,可能形成于弧岩浆俯冲挤压环境;结合形成于伸展环境的A型条痕状花岗岩特征,认为约2.2 Ga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活动带呈现总体伸展、局部挤压的构造环境,为洋壳板块向龙岗地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或碰撞后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90.
Concept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taminant Mobility in Soil and Waste Materials Elution tests (S4, pHstat, and SDS test) are presented, enabl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mobility of hydrophilic/hydrophobic and inorganic/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 and waste materials. While elution tests for estimation of the mobilization potential of hydrophilic substances are performed following the pHstat method, for hydrophobic species surfactant-containing eluents are used. The individual parameters of the elution process are selected assuming a "worst-case" scenario. In principle, because of economic reasons, detailed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s should be preceded by relevant screening tes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