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91.
Internal gravity waves (IGWs) over Kharkiv (49°30′N, 36°51′E) have been studied by using an automatic goniometer of a meteor radar (AG MR), with its antenna directed to the East. The AG MR carries out Doppler measurements of the radial drift velocit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reflecting area of meteor trails.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IGW parameters, an algorithm was used that processes the AG MR wind data by dividing the measured volume into several sub-volumes, and by carrying out wavelet analysis of wind variations in these areas. Results of 1 year (1987) of AG MR data show a good qualitative correspondence with literature results. There is an increase of IGW activity during the change of the zonal background wind in spring and autum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IGW horizontal phase velocity and predominating horizontal propagation direction change with season. However, the mean period (1.5 h), the dominant amplitude (30 m/s) and the vertical phase velocity do not strongly vary in the course of the year. The mea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avelengths were found to be 40 and 250 k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492.
崔静  杨双艳  LI Tim 《气象》2021,47(1):49-59
基于1979—201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北半球冬季高纬地区地表气温(SAT)之间的联系.利用实时多变量MJO(RMM)指数,将MJO分为8个位相,其中位相2(位相6)对应于位于印度洋地区的正(负)对流.不同MJO位相下的SAT合成结果显示MJO第二位相后的5~15 d,北...  相似文献   
493.
鲍名 《大气科学进展》2008,25(2):329-338
Using dail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from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f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for 1979-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istent heavy rain events (PHREs)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HRV)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y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nine cases of PHREs in the HRV,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show th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WPSH continues to lie in the HRV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ersistent "north weak south strong"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Composite analysis of OLR leading the cir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WPSH to OLR anomaly patterns lags by about 1-2 day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 for the effect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on the persistent northern edge of the WPSH in the HRV, four typical persistent heavy and light rain ev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YRV)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PHREs in the HRV. 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anomaly behaves in a weak (strong) manner across the whole WPWP, persistent heavy (light) rain tends to occur in the YRV. Wh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anomaly behaves according to the "north weak south strong" pattern in the WPWP, persistent heavy rain tends to occur in the HRV. The effects of the "north weak south strong"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on PHREs in the HRV are not obvious over the seasonal mean timescale, perhaps due to the non-extreme status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相似文献   
494.
天兴洲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振动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兴洲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的振动反应进行了研究。天兴洲大桥是目前在建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由于具有四线铁路,其主梁在列车制动及行车移动荷载作用下会沿纵向产生大幅振动,因此对其列车制动及行车移动荷载反应进行研究尤为必要。文中,首先根据车辆动力学的原理建立了列车制动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列车制动力纵向荷载及在制动过程中列车行走所产生的竖向荷载,并建立制动力传递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来获取钢轨上制动力及列车行走时引起的桥梁结构节点上的作用力时程。最后对天兴洲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及行车移动荷载的振动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了其主梁纵向列车制动反应具有位移大且速度极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5.
黄照祥  刘晓慧 《华北地质》2007,30(4):284-288
江西大石笏金矿是江西赣西第一个微细粒浸染状金矿。容矿岩石为细碎屑岩及不纯的碳酸盐岩,有利构造是深大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化探分散流及次生晕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为Au-As-Ag-Sb-Hg-Ba-Tl。通过对其次生晕、分散流和原生晕等异常特征的认识和分析,总结建立该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元素异常模式,找矿模式总结为化探组合异常(特别是次生晕和分散流异常) 层位 岩性 构造 蚀变。次生晕和分散流异常可有效地缩小靶区,可圈定金矿化带。提出了在成矿有利的地层、构造、岩性、蚀变和矿化条件下,利用异常模式寻找微细粒浸染状金矿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6.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4年9月上旬渝北川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局地洪涝灾害。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结合多卫星微波反演的降水资料及高分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南低涡等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揭示暴雨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探讨高层非地转平流风分量与暴雨落区的关系,比较第1暴雨阶段(9月2日)和第2暴雨阶段(9月3日)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差异,发现前者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后者则为显著的对流性降水。北方弱干冷空气和南方水汽输送在西南低涡暴雨持续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7.
天津一次突发性局地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天津MM5、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7年8月26日出现在天津东部地区的局地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经向调整为纬向时期产生的,中低层西风槽、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暴雨区上空形成的斜升气流,有利于强雷暴云的稳定发展;低空东南急流和地面偏东风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存在和维持不仅增强了地面的辐合抬升,同时也是造成此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触发条件.多普勒雷达图中明显的列车效应以及强回波伸展的高度与当天0℃层高度的对应关系也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8.
甘晶晶  高坤 《气象学报》2013,71(2):250-260
利用50余年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相关与合成分析。发现在过程前2—1周的对流层中高层西风带上,中西亚、中国东部沿海和白令海南侧相继有低压槽发展,呈现显著的罗斯贝波列信号特征。分析表明,正是该欧亚波列的东传和消失伴随的环流调整,导致了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的稳定环流的形成。进一步采用区域数值模式检验了该波列特征对后期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以1991年一次典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为例,根据欧亚波列信号特征设计一组初始流场扰动,进行初值集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过程强雨带及其环流背景的模拟对于初始场上欧亚波列信号区的扰动特征是相当敏感的,该初始扰动对模拟环流的后继影响,与持续性暴雨期间稳定环流特征的建立和维持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99.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41  
俞小鼎 《气象》2012,38(11):1313-1329
2012年7月21日10时至22日02时,北京经历了自1963年8月8—9日极端降水事件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文章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主要结论是:(1)高空低槽伴随地面冷锋东移,在华北遇到副热带高压和山西地形阻挡移动缓慢;另外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登陆前,台风低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强气压梯度,导致通向华北地区的东南风/南风低空急流建立并加强,为华北地区输送了充分的水汽,为北京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条件。(2)导致北京极端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起源于河套地区低层涡旋的发展。河套地区在7月20日20时左右类似热带气旋形态的α中尺度涡旋的形成有可能与涡旋自组织机制有关,而上述MCS系统是20日20时河套地区类似热带气旋形态的α中尺度涡旋的主要降水部分,该MCS系统从形成到消散历经44小时,其超长的生命史的主要原因包括:(a)其始终具有的明显的正垂直螺旋度(由正的垂直涡度和垂直上升气流组合而成)阻止了其动能向较小尺度串级输送;(b)低层暖湿平流、对流云团云顶辐射降温、下游地区正的对流有效位能这些使对流维持和加强的因素强过由对流垂直混合和非绝热加热等导致的对流消散的因素,或二者处于大致动态平衡的状态;(c)该MCS位于地面冷锋之前的暖区和地面的低压槽内,也始终位于500 hPa低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区,那里盛行天气尺度上升气流。(3)21日北京及周边环境非常有利于大暴雨发生,包括500 hPa明显的正涡度平流、1000~2000 J·kg~(-1)的C APE值、深厚的湿层、强的低空急流、高的地面露点温度和异常大的可降水量。(4)21日08—20时,MCS主轴的走向与太行山和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西南偏南风)大致平行,加上东部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使得MCS系统移动缓慢。中午之后加强的东南或偏南低空急流在向MCS区域输送大量水汽的同时,低空急流在太行山东坡强迫抬升,使得不断有新的单体在MCS强降水区的西南侧生成,在随后向东北偏北方向的移动过程中加强、维持和最终衰减,向西南方向的后向传播和速度更快向东北向的平流结合导致对流单体反复经过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整个MCS系统在西风槽推动下缓慢东移的同时,不断有强回波移入北京地区,导致极端的降水。(5)21日12时以后逐渐增加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导致很多小型超级单体形成,其内部的旋转与环境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导致更强的上升气流、更大的雨强和更长的对流单体生命史,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