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184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关于表层声速对多波束测深影响及改正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胜旋 《海洋测绘》2009,29(6):26-29
通过分析波束形成的原理与实测数据处理得出结论:表层声速误差将对多波束测量产生不可挽回的错误;而当表层声速正确、声速剖面误差时,在后处理可以通过适当的声速剖面加以改正。  相似文献   
602.
Douglas-Peucker算法在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Douglas-Poiker算法的数学原理,仿真实现了同一抽稀阈值、不同变化海底以及不同抽稀阈值条件下,基于ping的Douglas-Poiker法的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通过对抽稀结果的分析,得出了该方法在多波束测深数据抽稀应用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603.
分析了NovAtel OEM4型GPS接收机所录取的星历数据的模块识别问题,研究了基于Visual C++6.0的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实现了对未来近一个月内任意时段GPS卫星位置、卫星健康状况等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604.
结合一般GPS接收机性能分析要求,针对导航型GPS接收机主要用于车栽动态导航定位的特点,提出了主要包括一般性能检验、导航精度测试、不同环境下的导航性能测试等较为全面的车载导航接收机的性能综合分析方法.基于此方法对一款导航型接收机进行了综合性能测试,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05.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目前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GNSS信号到达地面的功率很低,同时民用信号的格式是公开的,因此极易受到各种无意和人为故意的干扰,会对GNSS定位和授时的精度造成影响.查找和消除干扰源十分重要,目前通用的干扰源查找手段是采用测向设备实现干扰源的交叉定位,但在不知道GNSS干扰源的大致位置时,采用测向设备查找干扰源将耗费很长的时间.如果能够通过提取一些通用接收机的输出量实现干扰源的粗定位,就可以为测向定位提供初始参考位置和大概的查找范围.本文利用几乎所有的通用接收机都能输出的位置信息实现干扰源的粗定位,随着GNSS接收机逼近干扰源,会造成接收机位置信息的丢失,随着GNSS接收机远离干扰源,接收机又会重新获取位置信息,本文利用一定区域内众多受干扰的接收机的位置信息丢失点和位置信息重捕获点来实现干扰源的粗定位.通过仿真验证,分析了该技术的定位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GNSS干扰源的粗定位,为进一步准确查找干扰源提供位置参考.   相似文献   
606.
本文介绍一种采用大功率稳流发射、低噪声测量、宽频带接收以及分布式同步等技术,自主研制的分布式多功能电磁法仪器系统.系统包括大功率电磁法发射机、分布式电磁法接收机、磁场传感器、整流源等设备.采用ARM芯片和FPGA芯片进行发射机的整机控制和信号整形发射,采用PC104工控机和FPGA芯片进行接收机的整机控制和信号处理.在人工场源模式下实现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谱激电法(SIP)和时域激电法(TDIP)等测量功能;在天然场源模式下实现了大地电磁法(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的测量功能.发射机在满功率发射的情况下连续可靠运行时间大于12 h,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大于120 dB,接收机可接收信号频率范围是0.001 Hz~32 kHz.通过典型矿区的野外实验和应用,表明本系统的性能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07.
宽频带地震观测数据中有效信号和干扰噪声经常发生混频效应,常规的频率域滤波方法很难将二者分离.地震波信号属于时变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方法能够同时得到地震波信号随着时间和频率变化的振幅和相位特征,S变换是其中较为高效的时频分析工具之一.本文以S变换为例,提出了基于相位叠加的时频域相位滤波方法.与传统叠加方法相比,相位叠加方法对强振幅不敏感,对波形一致性相当敏感,更加利于有效弱信号信息的检测.时频域相位滤波方法滤除与有效信号不相干的背景噪声,保留了相位一致的有效信号成分,显著提高了信噪比.运用理论合成的远震接收函数数据和实际的宽频带地震观测数据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较传统的带通滤波方法相比,即使在信噪较低且混频严重条件下,时频域相位滤波方法的滤波效果依然很明显,有助于识别能量较弱的有效信号.  相似文献   
608.
在各向异性地壳中,来自Moho的P-to-S转换波(Pms)的到时不仅取决于入射角和地壳厚度,而且还随地震事件方位角而变化.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区,地壳变形十分强烈.本文利用川滇地区的10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地震波形数据提取台站下方的P波接收函数,并把接收函数被校正到了同一参考震中距处(例如67°).然后按后方位角10°为间隔将接收函数叠加成一道信号以增强信噪比,并从叠加信号里拾取不同后方位角对应的Pms相的观测到时.在快波极化方向和分裂时间构成的解的平面上,能使观测到时与理论到时之差最小的点即为所求的分裂参数的位置.合成地震图和实际观测数据的实验表明,这个方法不但稳定性较好,而且误差估计也较小.我们从108个台中获得了96个Pms相的分裂参数,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十分强烈,Pms相分裂时间在0.05s±0.06s到1.27s±0.10s之间,平均值为0.54s±0.12s.地壳各向异性的快波极化方向与地表GPS速度场的差异性表明,印支块体的上下地壳之间是解耦的,而川滇菱形块体北部、松藩—甘孜和四川盆地的上下地壳之间是耦合的.然而,川滇菱形块体南部,地壳变形主要受控于小江断裂和金沙江—红河断裂.  相似文献   
609.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界面的假设条件,意味着Ps转换波及后续多次波相对P波的走时主要取决于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度,而忽略了界面产状的影响.理论模拟表明,如果不考虑Moho面的产状,特别是在Moho面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利用经典H-κ叠加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会偏离实际模型,尤其会造成波速比的过高估计,从而影响到对地壳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为了解决Moho面倾斜条件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求取问题,本文推导了界面倾斜条件下Ps转换波与后续多次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理论到时公式;基于经典H-κ叠加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步求取地壳厚度-波速比-Moho面倾角的H-κ-θ叠加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南部Hi-CLIMB台阵资料,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10.
Morphological change in river channels is frequently evaluated in the context of mass balance sediment budgets. In a closed sediment budget, measurements of sediment influx and efflux are coupled with measured changes in channel topography to provide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and independent estimates of the mass balance. For sediment budgets constructed over long river segments (~102 channel widths or greater) and long periods (~2 years or longer), spatial and temporal accumulation of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compounded by inadequate sampling frequency or spatial coverage, may produce indeterminate results. The degree of indeterminacy may be evaluated in the context of a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which is a func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mass balance and the magnitudes of potential systematic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measurements and incomplete sampling. We report on a closed sand budget consisting of measurements of flux and two morphological surveys for a 50-km segment of a large river over a 3-year period. Accurate reporting of the magnitude and sign of the change in sand storage was only possible by using state-of-the-art techniques with high temporal frequency and large spatial extent. Together, a sand flux and morphological mass balance revealed that sand evacuation was temporally concentrated (~100% of mass change occurred during 19% of the study period) and highly localized (70% of mass change occurred in 12% of the study segment). A SN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uncertainty resulting from undersampling may approach or exceed that caused by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nd that daily sampling of suspended-sand concentration or repeat mapping of at least 50% of the river segment wa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sand budget with SNR > 1. The approach used here to analyze sand budget uncertainty is especially applicable to other river systems with large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