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171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323篇
地质学   365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605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untilted paleomagnet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early Miocene strata around the Kanazawa‐Iozen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west Japan. A thick pile of volcaniclastics and marine transgressive sediments underlie the area; they were deposi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Japan Sea opening event. Progressiv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tests isolated stable primary magnetic vectors from eight site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Iozen Formation. Overall, the tilt‐corrected mean direction of this unit is D = 36.4°, I = 51.6° and α95 = 12.1. Together with a published paleomagnetic and chronological database,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clockwise rotation of south‐west Japan, linked to the back‐arc opening, commenced in the early Miocene and accelerated at the same time as rapid subsidence along the Japan Sea coast. Post‐opening, differential rotation within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west Japan is assumed, based on selected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the latest Early Miocene.  相似文献   
32.
33.
高耸塔架结构节点损伤基于神经网络的两步诊断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针对高耸钢塔架结构的损伤特点,建立了具有节点损伤的有限元模型,提出了一种分层神经网络两步诊断法:第一步,由基于区域残余力理论的第一层神经网络进行结构损伤区域的初诊;第二步,由基于应变模态理论的第二层神经网络进行损伤区域内的具体损伤节点位置和程度的诊断。对一平面塔架结构的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损伤诊断方法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4.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5.
本文结合1997年3月9日全食的新疆观测及地球自转变化趋势讨论了发生在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次日食的记载,以及由此得到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36.
A new nutation series for a more realistic model ear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requency-dependent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forced nutations of a rigid earth are computed using the complex scalar gravitational-motion equations for an earth model with an anelastic mantle. Oceanic loads and tidal currents enter the model via outer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ellipticity of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and the dynamical ellipticity are adjusted to observations. This requires the behaviour inside the model earth to be regarded as non-hydrostatic. Some relevant equations for the evaluat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some terms in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expanded to second order in ellipticity. The computation of the equipotential-surface ellipticity profile is carried to second order as well. These second-order expansions lead to increased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in general. Moreover, one achieves a better reliability for the integration at frequencies close to a resonance. This allow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at any relevant nutation period without the need for a normal-mode expansion. A complete new nutation series for a realistic model earth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7.
马宗晋认为,岩石圈的西向漂移和地幔东向运动的定向性显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导向作用[1]。本文证明,地球自转中的一种惯性力──科里奥利力是产生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科氏力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在重力分异过程中,随着地球质量不断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动能也不断向地核集中,从而产生圈层分化和差异旋转。  相似文献   
39.
地球运动的超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超非线性速度理论,研究了地球的自转状态,得知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沿半径方向有突变和减小,并由此计算了地壳相对于地核的角速度差值,算得赤道表面每年西移1.75cm,符合已报道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40.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里奥利效应是产生内核快速旋转的主要原因。科氏力使上升物质向西漂移,下降物质向东漂移;造成地球外层自转减速,地球内层自转加速。所以,自旋体中的垂直运动可以产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圈层差异旋转。地震波测量结果表明,内核旋转速度每年比地壳地幔快1°。对于一个内核差异旋转的地球,太阳辐射不仅形成地磁场的内外磁尾和地壳与内核的反向振动,而且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从而控制了地球内能的释放,形成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轨道和太阳轨道的全球变化响应,为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地球内能释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