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9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方面探讨了大熊猫分类和演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归纳和介绍了大熊猫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主要鉴别特征、分布时限、不同地史时期大熊猫的地理分布;根据牙齿特征的细微差别将大熊猫划分为5个主要的种和亚种;根据大熊猫各种和亚种时空分布及其形态的渐变过程,得出了禄丰始熊猫→大熊猫小种→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大熊猫巴氏亚种→大熊猫现生种的演化谱系图;由于大熊猫与熊类、浣熊类在形态及遗传学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科"级水平上大熊猫的归属出现了较大的争执,主要有三种观点:大熊猫属于熊科,大熊猫属于浣熊科,大熊猫自成一科,并列举了各自的证据;指出了大熊猫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古DNA和食性研究在大熊猫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2.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总被引:39,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800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4和MIS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5和MIS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3.
梅清风  杨进辉 《岩石学报》2018,34(1):207-216
~(182)Hf-~(182)W作为短周期放射性衰变体系,可有效约束地球早期演化吸积增生和内部分异过程。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归纳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核幔分异过程中Hf-W同位素变化规律、月球与地球硅酸盐的W同位素组成,提出利用~(182)Hf-~(182)W体系测定地球核幔分异时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核幔分异的持续性及开放性,大碰撞时间的~(182)Hf-~(182)W同位素限定主要受控于硅酸盐地球和硅酸盐月球的Hf/W比值,讨论了地幔W同位素不均一性的形成机制,与现代地幔不同的~(182)W/~(184)W组成可能代表了后增生作用之前整体硅酸盐地球的W同位素组成,也可能是~(182)Hf未完全灭绝时形成的区域性Hf/W比值差异经~(182)Hf衰变形成的结果。这些结论为探索类地行星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104.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熊猫栖息环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陆地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判读,结合地面采样调查,对既能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又是影响大熊猫主食竹类生长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回归的数学模型。根据多元回归求算各个地块的得分值,以评价主食竹类的立地质量等级。得出位于中高海拔东北向缓坡下部兼有针阔混交林覆盖的厚土层地段,是主食竹类的最适生长环境和大熊猫的最佳栖息环境。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立地质量分类和编制大熊猫环境质量分布图,将对恢复和改善其栖息环境以及管理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主要分布于3 m水深,在该水深区域,站位3和站位11砗磲密度最高,站位4次之,站位9和站位13最低,统计学分析表明砗磲密度与站位呈显著相关性(P<0.05)。(2)2017年,蜈支洲岛海域四种规格砗磲(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 15 cm)均有分布,2018-2020年,未发现壳长≥ 15 cm的大规格个体。(3)尽管温度及各水质因子均与砗磲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水体硝酸盐NO3-浓度与砗磲密度相关系数最高(0.29)。(4)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底质(66.67%),其次为礁石(24.24%),砂石底质最低(9.09%)。(5)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存在相关性,空间上,站位3的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相关性高于站位11;时间上,2020年砗磲外套膜颜色与周边底质B值相关系数R高于2017年(0.899 vs.0.712)。研究首次开展了海南岛近岸海域砗磲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7.
The point source of neutral gas undergoing ionization and expanding into an uniform magnetic field is considered. Friction between the neutral and ionized particle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barrier and diamagnetic cavity surrounding the source. At least one neutral point inevitably arises at the boundary of the cavity. When the neutral gas production rate grows, two neutral points may arise at this boundary. In the vicinity of these points magnetic field lines converge, along with the plasma flow which is magnetic field aligned in the steady state. As a result, two plasma jets originate from the neutral points. Possible relation of these jets to cometary rays is discuss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08.
利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26m射电望远镜, 在中心频率1556MHz, 对Crab脉冲星(PSR B0531+21)进行了长达12.6h的连续观测, 观测带宽为512MHz, 时间分辨率为32μs, 研究了巨脉冲辐射的等待时间分布特征. 观测共探测到2097个信噪比大于10的巨脉冲, 对应的流量密度大于100Jy. 巨脉冲的爆发率表现为高度的间歇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爆发率, 在相对长的宁静期内巨脉冲的爆发率较低, 尤其是中间脉冲相位内的巨脉冲爆发. 相邻两个巨脉冲的等待时间分布表现为幂律分布特征, 可以用一个非稳态的泊松过程进行模拟, 这表明巨脉冲的爆发是一种独立的随机事件. 此外, 主脉冲和中间脉冲相位上的巨脉冲具有不同的等待时间分布特征, 这意味着脉冲星不同磁极的巨脉冲辐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 这些观测结果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射电辐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Time variation in impact probability is studied by assuming that the periodic flux of the Oort Cloud comets within 15 au arises from the motion of the Sun with respect to the Galactic mid-plane. The periodic flux clearly shows up in the impact rate of the captured Oort Cloud cometary population, with a phase shift caused by the orbital evolution. Depending on the assumed flux of comets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omets, the impact rate of the Oort Cloud comets of 1 km in diameter or greater is from 5 to 700 impacts Myr−1 on the Earth and from 0.5 to 70 impacts per 1000 yr on Jupiter. The relative fractions of impacts are 0.09, 0.11, 0.26 and 0.54 for long-period comets, Halley type comets, Jupiter family comets and near-Earth objects, respectively. For Jupiter, the corresponding frac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categories are 0.18, 0.31 and 0.51. If we consider physical fading of comet activity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en the impact rates of active comets are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e total impact rates by all kinds of comets and cometary asteroids of size 1 km or greater.  相似文献   
110.
We tested four criteria used fo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asteroidal and cometary type of orbits: Whipple criterion K, Kresak criterion Pe, Tisserand invariant T and aphelion distance Q. To estimate their reliability, all criteria were applied to classify the 2225 orbits of NEAs and 582 orbits of comets, for several epochs spanning the time interval of 40 thousands years. The Q-criterion produced the smallest number of exceptions and has shown the best stability. The biggest number of exceptions and the biggest varia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K-criterion. We applied the Q-criterion to classify meteor orbits from the IAU Meteor Data Center and the video meteor orbits available on the Web sites. Among the sporadic radar orbits, as well as among the mean orbits of meteor streams a strong preponderance of asteroid-type orbits was observed. In case of the photographic and video meteors a weak preponderance of cometary and asteroidal orbits was foun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