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1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478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337篇
地球物理   257篇
地质学   638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1094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2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 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 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 个省区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0 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从4.16 Gt 增加到11.29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 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 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2.
Seasonal metric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to forestry soil surface CO2 emission effluxes among three types of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s were consistently monitored over two years with static chamber-gas chromatograph techniques among three types of lower subtropical forests. Results showed that annual CO2 effluxes (S L) reached 3942.20, 3422.36 and 2163.02 CO2 g·m-2·a-1, respectively in the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and coniferous forest. All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s reveale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changes with the CO2 effluxes peaking throughout June to August. During this peaking period, the effluxes were 35.9%, 38.1% and 40.2% of the total annual effluxes, respectively. The CO2 emission process respon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tterns in forestry soils of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s. The coniferous forest (CF) 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than the other two types. The Q10 values were higher, along with greater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O2 efflux, indicating that the structurally unique forestry ecosystem has disadvantage against interferences. All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ry CO2 effluxes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oil temperature (Ts), soil water content (Ms) and air pressure (Pa). Howeve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ir pressure and the soil CO2 efflux. With an empirical model to measure 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in 5 cm beneath the soil surface, the CO2 effluxes accounting for 75.7%, 77.8% and 86.5% of the efflux variability respectively in soils of BF, MF and PF were calculated. This model can be better used to evaluate the CO2 emission of soils under water stress and arid or semi-ari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73.
主要介绍了近 2 0年来稻田甲烷排放的模式研究和排放量的估算以及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数值模式是估算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模式的研究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介绍了几个主要的模型 ,既有物理过程模型也有经验模型。年排放量的估算范围为 6 79~ 4 1 4Tg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实验的进行估算值的精度正得到不断的提高。减排措施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必要手段 ,但是目前的减排技术均处于研究阶段 ,应用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74.
We present a catalog of 100 lines in the wavelength range 280–330 Å detected by the RES-C spectroheliograph in solar active regions and flares during the SPIRIT experiment aboard the CORONAS-F orbital station. We identified 54 lines. The line intensities recorded during the X3.4 (GOES) solar flare of December 28, 2001, are given. The data reduction procedur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5.
流沙是我国沙漠化主要成因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北方沙漠及受沙漠化影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保护交通线路而采取的固沙措施和技术,包括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主要介绍了这些措施和技术的类型及特点,以及近60年间(1950–2010年)其在不同地区不同交通线路中的应用,包括包兰线、塔里木沙漠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的防风固沙。工程措施,如建挡风墙和铺设沙障,在沙漠交通线的防风固沙中非常有效。化学措施因成本高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风险而应用并不普遍。生物措施比工程和化学措施成本更高,但因其效果好且防护持续时间长而得到推崇。在一些地方,几种措施组合的固沙效果更好。工程措施对沙面的固定以及有条件的地方用地下水或河水灌溉有助于旱生植物的早期定植。本文最后指出了固沙措施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对解决蒙古高原受沙漠和沙漠化影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石煤钒矿资源的勘探、研究和利用均需对其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测试,其中钒、铁、铝、磷等主要成分的测定尚未建立标准方法,当前所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各有不足。采用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石煤钒矿样品时,高浓度的可溶性盐会导致高背景,干扰测定。酸溶法可避免上述问题,但由于常规的氢氟酸-盐酸-硝酸-高氯酸四酸体系不能消除碳和有机质对样品的吸附和包裹,待测成分无法完全释放,需先将样品高温灼烧除碳,过程繁琐。本文采用少量硫酸加四酸的五酸体系处理样品,电热板加热,盐酸浸提,利用硫酸的强氧化性将样品中大量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免却了灼烧除碳流程,消除了含碳物质对样品的吸附和包裹,显著增强了消解效果。由此建立了ICP-OES测定石煤钒中钒、铁、铝、磷的分析方法,在称样量为0.1g、浓硫酸加入量为0.30mL时,样品消解率达到99%以上。方法检出限为17~51mg/kg,相对标准偏差(RSD, n=11)在1.7%~5.1%之间;相对误差为-4.6%~2.7%。该方法背景低、测定结果准确,可满足石煤钒矿石样品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7.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产出的蛇纹石玉是传统名玉岫玉的一种,其物理化学特征和矿物岩石学特征与传统岫岩玉有较大差别。本文采用一系列分析技术测试了该地区蛇纹石玉的放射性、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在8~15μm波长带的红外发射率,结果表明:该地区蛇纹石玉不具有放射性,对人体安全无害,有良好的红外辐射功能,至少两类玉石有可能直接用作天然保健材料;玉石的矿物组成越复杂、矿物的红外活性越强、红外吸收波段范围越大,玉石的红外发射率就越高;含有硼镁石的样品的红外发射率较高达0.82。蛇纹石的晶体结构和过渡元素含量是蛇纹石玉红外发射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晶格活性振动强、Fe2O3含量为6.28%的样品红外发射率高达0.83。引入过渡元素可以提高玉石样品的红外发射率。  相似文献   
78.
以Al2O3、K2S2O7、NaF、C作为缓冲剂与样品混匀,装入石墨电极中,以平头石墨电极为上电极,样品电极为下电极进行摄谱,由光电译谱仪测定谱线的黑度值,以锗为内标用内标法测定样品中Cu、Pb、Zn、Co、Ag、Sn、Mo和B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79.
Authigenic albites in carbonate rocks typically grow in a high-grade diagenetic to low-grade metamorphic environment and often show Roc-Tourné-twinning sensu Füchtbauer.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Middle to South European occurrences, they show Mn2+- and Fe3+-activated cathodoluminescence (CL), as revealed by combined high resolution spectroscopy of cathodoluminescence emission (HRS-CL),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an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μPIXE).  相似文献   
80.
在野外地质调查、平衡剖面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 采用岩石声发射法对雪峰隆起西南缘的最大古应力进行了恢复, 并探讨了古应力大小与油气成藏破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共经历了5期不同强度的重要构造变革运动。在早古生代末期和印支期构造运动较弱, 声发射法的测量表明古应力值分别为13.3 MPa和24 MPa, 对应于麻江古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构造运动次数较多或者古应力值较大的时期, 主要对应于麻江古油藏储集层的发育期和油藏大规模破坏期。晚古生代末期构造活动次数较少, 但恢复地古应力值较大, 为92.6 MPa; 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 恢复地古应力值为23.3~74.4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