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1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171篇 |
地质学 | 554篇 |
海洋学 | 87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57篇 |
自然地理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小常山铁矿位于新疆北山裂谷带西段,矿体赋存于辉长岩、辉长岩和大理岩接触带中,部分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接触带。前人研究辉长岩年龄为276±1.2Ma,与坡北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形成年龄一致,同属早二叠世。小常山铁矿中可见有明显的岩浆贯入现象。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块状、脉状、薄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含极少量的褐铁矿和黄铁矿;近矿围岩蚀变较弱,主要有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大理岩化。电子探针研究表明,磁铁矿FeOT含量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85%范围以上,Al_2O_3含量相对较高,TiO_2-Al_2O_3-(MgO+MnO)图解、TiO_2-Al_2O_3-MgO图解均显示热液接触交代成因特点,表明小常山铁矿的形成和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石榴子石属于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与典型矽卡岩矿床的石榴子石端员组分组成有一定差别。结合小常山铁矿体地质特征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测试等研究,认为小常山铁矿是多成因的复合型矿床,具有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特征,但后者是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2.
雅满苏铁矿床位于东天山中段,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中,受近EW向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近矿围岩蚀变强烈,形成石榴石矽卡岩及复杂矽卡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榴石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其化学组成可表示为And45.68~100Gro0.67~57.95(A1m+Sps)11~29.03,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中石榴石端员组分相似。在磁铁矿Ca+Al+Mn-Ti+V图解中,大部分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区;TiO2-Al2O3-MgO图解中,大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部分早期磁铁矿落在岩浆趋势区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学研究,认为大多数样品经过了一个热液交代作用过程,表明雅满苏铁矿的形成与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3.
24.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等离子体分析仪和Langmuir探针观测到的原位等离子体参量, 研究了参量随纬度变化、 空间插值、 空间差值、 滑动中值、 相关性分析等5种异常提取方法, 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6年1月—2010年4月期间国内6.0级以上、 国外部分7.0级以上29次地震的震例分析中. 由于等离子体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对于震中附近的轨道数据大于等于2个参量出现异常时, 本研究才将其视为震前异常. 通过研究发现, 29次地震中有15次出现电离层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的震前异常, 异常时间大约为1—7天, 震中东西两个方向均可能出现异常, 但异常区域多偏向磁赤道. 相似文献
25.
?????й???????????????GNSS???????????????????2010??4??14??????Ms7.1????????и???4??GNSS??????LHAS??LUZH??DLHA??WUSH??????TEC?????????????й???TEC??????????????????????TEC??????????????????LHAS??LUZH??WUSH???4??1????????????TEC?????????????LHAS??LUZH??DLHA???4??5???????????TEC?????????????TEC????????????????????5???????????????????????????й????????? 相似文献
26.
针对目前地基GNSS台站在全球分布不均匀,导致南半球海洋和中高纬地区出现与实际不符的VTEC为负值的问题,利用IGS前1 d的最终GIM作为虚拟观测值对TEC可能为负值的地区进行约束,结合GNSS数据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称为SGG模型),并用2014年200多个IGS台站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台站VTEC的RMS优于3 TECu(赤道异常区域RMS在5~7 TECu)。同时SGG能有效消除南半球海洋(40°~90°S)VTEC为负的情况,且对原有非负VTEC几乎没有影响(其变化小于2 TECu)。SGG的卫星DCB与CODE 相比,RMS和MEAN分别优于0.2 ns和0.04 ns,不同纬度带SGG与CODE的接收机DCB估值变化基本一致,两者之差基本在1 ns以内。 相似文献
27.
????Chapman?????????г????????????????????????????????й?????GPS CORS???????????й????????????????????????????????????????????????????в???????0.311 m???????????????????????????????????仯???о???????????÷????????????????н????????????????????????????????????仯???????? 相似文献
28.
高水速凝材料-软土微观结构的SEM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水速凝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固体混合材料,它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有许多独特的特点:(1) 水用量大;(2) 速凝早强;(3) 可泵时间长;(4) 良好的塑性特性;(5) 极限荷载后强度具再发展性能。虽然,高水速凝材料在煤炭和冶金系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然而,在其它领域还未曾应用过。为了探索高水速凝材料在软土地基方面的应用前景,笔者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高水速凝材料-软土凝固体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纯土的土颗粒之间只有原生矿物的几何堆积,而没有牢固的连接。但由于高水速凝材料的加入,彻底改变了土体结构。在高水速凝材料-软土凝固体中,主体结构为钙矾石结晶体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辅助结构为在碱性环境中土颗粒之间的离子交换、团粒化作用和碳酸化作用所形成的微晶体与凝胶体结构。因此,高水速凝材料在地基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The Harry Creek Deformed Zone, a retrograde schist zone of epidote amphibolite facies grade, which separates the granulite facies Utralanama Block from the amphibolite facies Ankala Block in the southeastern Strangways Range, N.T., is typical of the retrograde schist zones transecting the Arunta Block. Associated with the deformed zone is a small deformed granitic pluton and its various offshoots—the Gumtree Granite Suite—which provides structural and geochrono‐logical evidence that the Harry Creek Deformed Zone has had a polyphase deforma‐tional history. Early movements within the deformed zone pre‐dated intrusion of the Gumtree Granite Suite and resulted in the movement of the Utralanama and Ankala Blocks into their present juxtaposition. Reactivation of much of the zone during the Alice Springs Orogeny brought about the schistose character of the zone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granitic rocks. Further minor reactivation of the zone, subsequent to the main phase of the Alice Springs Orogeny, resulted in limited development of pseudotachylytes. The age of the granite (990 ± 13 m.y.) gives a minimum age for initiation of the zone, and evidence for the nature of the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y movements is presen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arry Creek Deformed Zone represents a post‐orogenic wrench fault which has been reactivated. Early movements, which were of a brittle transcurrent nature, brought about major uplift (up to 10 km) to the north, and lateral movements may have been of the order of 60 km in a sinistral sense. Comparison with the Redbank Zone indicates many similarities, suggestive of a similar history. 相似文献
30.
丁世荣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7,(Z1)
本文用费曼的路径积分方法求解出自由电子经狭缝衍射后的量子态及在观察屏处的几率分布,所得结果与光子的夫琅和费衍射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