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2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633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629篇
地球物理   316篇
地质学   795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98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8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林学辉  刘昌岭 《岩矿测试》2003,22(3):225-227
建立了用单道扫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珊瑚礁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方法。珊瑚礁样品经酸溶解后,直接进行Ca、Mg、K、Na、V、Sr、Ba、Co、Ni、Pb、Li、Rb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04~0.1mg/L,精密度RSD<5%(n=6),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105%。测定w(CaO)为50%的样品,结果与传统的EDTA容量法相符。方法经碳酸盐岩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可行,已用于大批量的珊瑚礁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62.
成都市浮尘物理与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成都市一环、二环路交叉处和纵贯市区人民路浮尘进行粒度、X射线衍射物相、元素组成等分析,研究了成都市浮尘的成分、元素含量、组合特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对降低浮尘污染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3.
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大尺度岩石试件破坏声发射实验,对加卸载响应比(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理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的加载条件力求能够模拟地下岩石的复杂受力过程。在加载过程中,岩石试件内部出现的损伤用声发射技术进行了记录。实验数据经过分析之后所得的结论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的结果相符合。把加卸载响应比值Y的变化情况与声发射事件定位的过程相对比,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岩石材料内部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加卸载响应比Y值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高Y值的异常情况出现,又是在材料发生最终破坏之前,所以,可以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定量地分析岩石试件损伤演化情况,从而对岩石材料的破坏及地震做出预测。实验结果再一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相似文献   
64.
济宁二号矿孤岛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岛工作面及其周围巷道附近应力集中程度高,顶板运动剧烈,再加上地质构造的影响,采深较大时,冲击危险程度就高,很容易引发冲击矿压。《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孤岛工作面按冲击矿压危险工作面来管理。孤岛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检测预报及控制的技术是先分析冲击危险程度,确定冲击危险指数,提出早期预报;采用电磁辐射和钻屑法进行及时预报;采用卸压爆破进行处理,并采用电磁辐射和钻屑法检验防治措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套技术安全、可靠、有效,能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65.
马生明  徐岩 《矿产与地质》1997,11(4):243-247
采自新疆哈图金矿区各地层单元和含矿脉体中的基岩人工重砂样品普遍含有一种“微球粒”物质。通过“微球粒”的一般特征,表面、断面结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认为属消融型宇宙尘。并据此提出区内玄武质母岩浆在形成玄武岩的过程中同化、熔融了含宇宙尘的局部老地层物质;为区内金矿化提供含矿热液的花岗岩属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6.
采用单道扫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大洋多金属结核及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与钪,比较了不同功率下各稀土元素的检测限,研究了低功率下的稳定性,拟定了可靠的样品处理方法。方法经多金属结核及深海沉积物国家标准GBW07313、GBW07249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测定精度(RSD)在13%~53%。已用此法为第2批多金属结核和深海沉积物标准物质提供了定值数据,其结果无剔除值  相似文献   
67.
锇粉中杂质元素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亚莉  邹晓秋 《岩矿测试》1997,16(4):262-266
利用ICP_MS技术建立了锇粉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在浓HNO3介质中,锇以OsO4形式挥发除去,分离锇基体后,可直接测定的痕量元素达50余种。取样量0.1g,测定限为0.2~246ng/g,可实现质量分数w(Os)为99.9999%锇粉中杂质元素测定。结合ICP_AES测定K、Na、Ca、Mg、Al、Fe、Si和P,可实现锇粉原料及产品的纯度分析。  相似文献   
68.
地气测量在内蒙老羊壕金矿区的某些试验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老羊壕金矿区为试验基地 ,引进抽气法地气测量 ,探讨了地气测量在内蒙干旱荒漠区寻找浅覆盖区隐伏金矿床的有效性。并以试验资料为依据 ,初步探讨了抽气法地气测量中的若干问题 ,指出了抽气法地气测量中存在微尘颗粒干扰。对寻找隐伏金矿床的多元素地气测量 ,采用经 0 .2 2 μm微孔滤膜过滤泡沫塑料吸附为好。已有资料显示可能有超微粒 (接近纳米级 )物质自深部矿体迁移上来  相似文献   
69.
中国西北部“4.5”沙尘暴过程中尺度低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利用改进型PSU/NCAR中尺度数值模式(MM4标准版),取模式水平格距40km,46×61网格,垂直方向a取15层,即从地面到模式顶(100hPa),σ=0.0、0.1、0.2、0.3、0.4、0.5、0.6、0.7、0.78、0.84、0.89、0.93、0.96、0.98、0.99、1.00,采用NCAR的30'×30'地形资料,以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始场,较好地模拟了此次沙尘暴过程的海平面气压的演变和分布,特别是张掖、柴达本盆地以及敦煌附近的三个中低压。同时,模拟了张掖中低压与蒙古冷高压之间的甘肃河西沙尘暴东大风。敏感性试验表明,沙尘暴中低压的形成发展主要是受于物理过程制约;沙尘暴中尺度系统的研究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研究是有区别的,积云对流参数化并不是特别重要,在设计研究沙尘暴的数值模式中,应当合理地处理其他的热力、动力过程及大气外强迫源的作用。模式水平格距、地形真实程度对模拟中低压的位置、中心强度有重要贡献;下垫面变化中低压强度有一定影响。张掖热低压的形成发展主要是在有利的环境形势下,特殊地势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直接动力强迫和间接热力强迫。  相似文献   
70.
Two Red Clay profiles near Xi’an and Xifeng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palaeoclimatic reco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and the related East Asia palaeomonsoon system had begun by 6.5 Ma, and it is deduced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had reach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at that time. The late Tertiary palaeoclimatic history of the Red Clay as reflected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6.5–2.5 Ma. Stepwise increase in susceptibility of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appears to have a close correlation to the uplift process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markable increase of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at 3.2 Ma appears to b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ice volume on the East Asia monsoon. Palaeomonsoon variation during the late Tertiary as recorded in the Red Clay sequence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oduct of a number of interacting factors, such as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olar radiation, global ice volume, etc.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Foundation of Xi’an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