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481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Understanding how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an best help to accelerate progress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mains a grand challenge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consultatio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ost-20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various science-based actor networks have emerged, aiming to translate research into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and to inform transformation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Over the last years, these networks seem to have taken an ever-growing role in structuring the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in global sustainability governance. The question arises, however, how they understand and organ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sustainability politics.This study offers a structured comparison of twelve global science-based actor networks engag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t shows that these networks use two types of strategies to foster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sustainability governance. A new framework emerges, in which each strategy corresponds to two main approach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generally seeks to advance advice-oriented and solution-oriented knowledge processes, while assessment-oriented and learning-oriented processes in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are mainly promoted through a mediating strategy.  相似文献   
62.
建立一个二维的海陆风静力模式来讨论时间步长的选取,发现定时间步长不宜取得太大或者太小,必须是某个适当的值。变时间步长的模拟效果要比定步长理想。时间步长越大,海风中心强度模拟值变小。  相似文献   
6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交叉建筑物水毁风险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上需建数以百计的河渠交叉建筑物。总干渠经过地区为暴雨多发区,只要其中任一座遭遇特大洪水而失事,干渠供水将会受到影响。对这些交叉建筑物进行水毁风险分析,是此项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供输水风险评价和可靠度分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从水文风险要素的辨识入手,采用概率组合法,建立了整个总干渠洪水水毁风险计算的框架,并提出了二维复合事件的风险计算模型。所建模型巧妙地解决了各交  相似文献   
64.
利用一维时间序列重建动力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月平均气温一维时间序列作相空间拓展,和假定相空间状态变量随时间的演化方程含有线性和非线性二次项,再根据拓展后的资料进行拟合,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各项系数,保留其方差贡献大的项,以重建动力系统.实际计算结果表明,重建的低阶动力系统有可能对月平均气温所表征的短期气候演化过程的非线性特性作出描写.  相似文献   
65.
罗平 《地震研究》1991,14(1):41-49
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的水氡异常,认为:1.震前中期、短期及临震各阶段异常均有显示;2.中期异常是趋势性上升的高值异常,它占全部异常的比例,与国内其它几次7级地震相比较略偏低;3.短期异常中有高值和低值异常,位于震中区及北西向腾冲-耿马地震带上的水氡观测点,以氡浓度降低的负异常为主要特征;4.震中周围300公里内未发现临震异常,它多出现在300—500公里范围内,特别集中在小江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66.
海南岛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久常 《华南地震》1994,14(4):29-34
将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划分为3地震活动区和4个地震活动条带,系统地研究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为海南地震时、空、强三要素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应用有关软件分析新疆乌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的多重分形谱Dq-q和f(a)-a。发现两次6级强震发生前,多重分形谱发生显著变化。主要特征是对一定的q区间奇异性强度因子a取值变宽,Dq-q曲线变陡,f(a)-a的左端点或右端点下降。  相似文献   
68.
姚清林  马宗晋 《地震》1995,(2):117-124
为了探讨小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时间规律。本文在中国大陆选择了11个地点分析其从远古至公元1990年间的破坏性地震(M≥4 3/4)的活动性。因而发现小区的地震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于以大震为代表的地震活动分期上,破坏性地震的频率、集中程度与阶段性变化上,以及与所在地震区地震活动期的关系上,不同小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有共性,有类型区别,更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9.
高国英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95,9(4):357-362
对1880 ̄1993年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研究时段内7级以上强震活动有明显的活跃与平静交替现象。研究时段内的强震活动经历了5个轮回,每个轮回包括一个平静幕和一个活动幕,每个活动幕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主体活动区和7级以上单个强震都具有沿西昆仑-南天山-北天山-阿尔泰地震带往返迁移的特征。各地震带6级以上地震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整体迁移的特征,并且这种时、空、强  相似文献   
70.
Contrary to assertions of widespread irreversible desertification in the African Sahel, a recent increase in seasonal greenness over large areas of the Sahel has been observed, which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recovery from the great Sahelian drought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and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the African Sahel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based on analyses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ime series for the period 1982–2003 and gridded satellite rainfall estimates. While rainfall emerges as the dominant causative factor for the increase in vegetation greenness, there is evidence of another causative factor, hypothetically a human-induced change superimposed on the climate tr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