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7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367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507篇
地质学   1270篇
海洋学   356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48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杨贺平 《地质与资源》2021,30(5):577-582
对松嫩平原中南部黑土区20世纪80年代以及目前土壤中氮含量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近40年来研究区土壤氮的流失率达到5.02%.总体上呈现出土壤氮含量丰富-较丰富的一级、二级土地面积大量减少,而土壤中氮含量中等-缺乏的三级、四级和五级土地面积逐渐增大.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含量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人为活动影响较强的水田和旱田两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氮含量丰富区的土地所占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20.9和6.1个百分点;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弱的沼泽湿地、草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含量丰富区的面积有所增加.对不同行政区市县土壤氮含量变化特征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有6个市县土壤氮流失达到重度程度,建议作为黑土氮流失治理的重点地区;有8个市县(区)土壤氮流失达到中度程度,应作为土壤氮流失防与治兼顾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992.
矿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以汶川某废弃露天矿山为例,从矿山环境角度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展矿山斜坡整体稳定性、采场边坡稳定性、弃渣堆稳定性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治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个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防治区。结果表明: 矿山斜坡及弃渣堆现状基本稳定、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和较严重防治区,其中一般防治区面积约554 m2(矿区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无居民居住,无威胁对象,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业活动对水土环境影响程度为影响程度小,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活供水)、较严重防治区面积186 m2(矿区与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坡面浮石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块石+植被重建”等修复建议,为同类型矿山绿色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韩佳兵  柳蓉  刘招君  张坤 《世界地质》2018,37(4):1177-1186
通过岩芯观察、岩石薄片粒度分析,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9段识别出了浊积岩,并揭示了其垂向上典型鲍马序列组合及沉积特征。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段的油页岩、富有机质泥岩等样本进行TOC、热解测试,分析了该段浊积岩特征及对有机质富集的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半深湖--深湖区油页岩、泥岩干酪根类型以Ⅱ1型为主,浊积岩上下层位的泥岩、泥页岩、粉砂质泥岩等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长9段浊积岩对含油页岩段的有机质富集具有一定影响,浊积岩AB及ABC序列对底部沉积的泥岩、泥页岩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其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浊积岩DE序列对底部沉积的泥岩、泥页岩有机质含量影响相对较小,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94.
以月球雨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atlab编程语言,结合分辨率为118 m的DEM数据,得出了该地区的均方根高程及均方根偏差分布图,并在研究区内选取18条剖面线,对其进行多种粗糙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雨海地区粗糙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形山和撞击坑等区域,粗糙度较小值则主要分布在被火山熔岩流填充的平原等区域,可以确定在百米尺度上环形山和撞击坑是影响雨海地形粗糙度的重要因素。对单个撞击坑而言,坑壁粗糙度最大,坑缘次之,坑底较为平坦,粗糙度最小。坑底粗糙度增大的现象可初步推断该撞击坑存在中央峰。  相似文献   
995.
鲍中义 《地质与勘探》2018,54(3):512-521
284东矿区位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北部,区内自发现金矿化以来,一直为民间开采,地质勘查无较大突破。本文通过研究以往地质资料以及野外地质踏勘,发现284东矿区以往勘查中可能存在漏矿现象,进而对已施工钻孔进行样品补取、分析,证实炭质千糜岩层为含金层位,新探获矿体走向长500m,最大斜深500m,金矿床规模达到中型。含炭千糜岩层位严格受布尔罕特敖包逆断裂(F9断裂)控制,总体沿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分布,蚀变带分带特征明显;具有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的特征;区内金、银、铜、镍、铅丰度高、分异性强,Au、As组合高背景区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与主控矿断裂一致,推测与含矿热液沿裂隙迁移、富集有关。通过对地质、物探、化探特征的综合分析,建立了284东金矿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提出地质找矿主线,为后期找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96.
地球早期演化的Hf-W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清风  杨进辉 《岩石学报》2018,34(1):207-216
~(182)Hf-~(182)W作为短周期放射性衰变体系,可有效约束地球早期演化吸积增生和内部分异过程。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归纳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核幔分异过程中Hf-W同位素变化规律、月球与地球硅酸盐的W同位素组成,提出利用~(182)Hf-~(182)W体系测定地球核幔分异时间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核幔分异的持续性及开放性,大碰撞时间的~(182)Hf-~(182)W同位素限定主要受控于硅酸盐地球和硅酸盐月球的Hf/W比值,讨论了地幔W同位素不均一性的形成机制,与现代地幔不同的~(182)W/~(184)W组成可能代表了后增生作用之前整体硅酸盐地球的W同位素组成,也可能是~(182)Hf未完全灭绝时形成的区域性Hf/W比值差异经~(182)Hf衰变形成的结果。这些结论为探索类地行星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997.
为克服新疆油田重点探井二叠系地层岩石可钻性差、含砾地层严重粘滑振动,石炭系地层岩性致密、硬度高、研磨性强等难点,利用多维冲击振动结构实现大体积破岩、有效控制扭矩波动、抑制钻头粘滑振动,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事故发生率。现场应用表明,多维冲击钻井技术能在可钻性差、深部硬岩地层实现高效破岩、钻井提速,有效地控制了钻井成本,值得在适宜地层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A zone with high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has been identified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Lower Devonian gray- and red-colored deposits in the basin of the Dniester River in the southwest of Ukraine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The microparticles of native iron and nickel and iron-nicke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found here might be markers of an impact event in the Lochkovian (~ 415 Ma). Electron microscope examination and probe micro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morphology, structures, and textures of specific microobjects showed that they are the product of melting of meteoritic substance and target rocks caused by an impact explosion. Explosive dispersion and deposition of microparticles on the Earth’s surface result in a rapid differentiation of their substance. The obtained data can be used as evidence of a reference impact event during the fall of an iron-stone meteorite, and a characteristic set of minerals an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can help to identify catastrophic events in the geologic history.  相似文献   
999.
历史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Arc 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至衰落阶段。2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转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人类活动空间重心发生了转移。3遗址主要分布在1~5级坡度上,其比重由春秋—秦时期的75%增至清—近现代时期的93.75%;而遗址集中分布高程则由春秋—秦和西汉—南北朝时期的4~8级转移到后3个时期的1~4级,且其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从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向低海拔平原、从高坡度向低坡度转移。4研究区遗址演变模式与典型干旱区遗址迁移模式相反,表现为特殊的"中上游→下游"迁移的"湿润模式"。5研究区文化遗址分布、时空演变受政治、经济、生产力等人文因素和地貌、海拔、坡度、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其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虽然遗址分布和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河谷谷地、阶地、平原、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指向性规律,但更突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商贸交通等"人文力量"指向性规律,这一点在中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Rock avalanches destroy and reshape landscapes in only a few minutes and are among the most hazardous processes on Earth.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rock avalanche deposit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underlying material are crucial for runout properties and reach. Water within the travel path is displaced, producing large impact waves and reducing friction, leading to long runouts.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0.2 km3 Holocene Eibsee rock avalanche from Mount Zugspitze in the Bavarian Alps overran and destroyed Paleolake Eibsee and left a unique sedimentological legacy of processes active during the landslide. We captured 9.5 km of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 profiles across the rock avalanche deposits, with up to 120 m penetration depth and more than 34 000 datum points. The ERT profiles reveal up to ~50 m thick landslide debris, locally covering up to ~30 m of rock debris with entrained fine-grained sediments on top of isolated remnants of decametre-wide paleolake sediments. The ERT profiles allow us to infer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rock avalanche with bedrock, lake sediments, and morainal sediments, including shearing, bulging, and bulldozing. Complementary data from drilling, a gravel pit exposure, laboratory tests,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were used for ERT calibration. Sediments overrun by the rock avalanche show water-escape structures. Based on all of these datasets, we reconstructed both position and size of the paleolake prior to the catastrophic event. Our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ent contributes to proces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 avalanche and future modelling and hazard assessment. Here we show how integrated geomorphic, geophys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approaches can provide detailed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a rock avalanche on a lake. © 2020 The Author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