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505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用长周期763地震仪面波群速度资料反演了中国南北带及邻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其中采集238条瑞利波和358条勒夫波混合频散曲线,使用均等显示滤波方法,并以4°×4°为一格将我国境内分为147格.用随机逆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16格的纯路径频散.面波速度结构及演结果表明:1.莫霍界面深度一般在40-50km之间,最深达65km.总趋势是从东到西加深,且在南北带西侧南北两端向中部明显加深,东侧变化小.2.地幔顶部普遍出现很厚的低速层,上界面一般埋深60-80km.上地幔顶盖厚度一般为20-60km,速度为4.30-4.50km/s.3.研究区普遍存在各向异性,而且勒夫波和瑞利波速度的差值(VSV-VSH)的绝对值随深度有增大的特点,在南北带南部和西北部VSV-VSH各向异性现象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2.
就大型近场波动的高效数值模拟而言,稳定实现高阶人工边界是一个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使用多次透射公式的SH波动集中质量有限元模拟,依据GKS定理的群速度解释,进一步阐明了人工边界与内域离散格式耦合所导致高频失稳的机理,即两者支持群速度指向内域的外行高频平面谐波,波动能量自发地从人工边界进入內域,从而导致失稳,而这类谐波是由集中质量有限元离散引入的.本文提出了消除此种耦合失稳的一种方法:通过修改有限元刚度阵来改变内域离散格式,并保证修改格式的精度不低于原有格式的精度.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表明此法能稳定实现透射边界.本文研究结果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3.
川西地区台阵环境噪声瑞利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26°N~32°N,100°E~105°E)布设了由29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观测台阵.利用该密集台阵29°N以北156个台站2007年1~12月份的地震环境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我们得到了所有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进一步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2~35 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像.本文结果表明,观测台阵覆盖的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短周期(2~8 s)相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前陆低速特征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约10 km)沉积盖层;(2)中周期(12~18 s)相速度分布表明,川滇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横向变化,并形成了尺度不同且高、低速相间的分块结构,而四川盆地中地壳整体上已经表现出相对高速;(3)长周期(25~35 s)相速度分布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表现为广泛的明显低速异常,意味着它们的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呈现整体性的相对高速,意味着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并且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界,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显示了北段为高速异常,南段为低速异常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124.
本文定量研究了当面波能量分布不遵循各向均匀的假设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出现的误差.通过分析合成微震记录,研究了方位局限的入射、站台的数量对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影响,明确了一些圆形排列的SPAC系数偏差空间构造.它可分为两个部分:低频域的零偏差部分和高频域的偏差部分.在高频偏差域,存在排列特色的周期特性.其角度周期是排列圆周上相邻站点之间夹角的一半.研究中要强调的是对于每种圆形排列存在一些特殊的入射方向的现象(如,对三角形排列,那些方向角度为 15°, 45°, 75°,…).当瑞利波沿着这些角度之一传播时,在SPAC谱中,有效的无偏差频率范围扩展到先前研究结果的两倍.这个现象为提高野外SPAC法勘探精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5.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新  李伟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2,60(3):266-277
利用 195 8~ 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加热率和环流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诊断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 (弱 )的年份 ,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及上层辐散均增强 (减弱 ) ,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 (减弱 )。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 ,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126.
    
The Kamieniec Metamorphic Belt comprises a volcano-sedimentary succession exposed within a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Saxothuringian and Brunovistulian crustal domains of the European Variscides. The studied rocks recorded two metamorphic episodes. The first episode, M1, occurred at conditions of c. 485 ± 25 °C and 18 ± 1.8 kbar related to burial within a subduction zone. The subsequent episode, M2, was linked to the final phases of exhumation to mid-crustal level, associated wit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ranging from c. 520 ± 26 °C and 6 ± 0.6 kbar through 555 ± 28 °C and 7 kbar ± 0.7 to ~590 ± 30 °C and 3–4 ± 0.4 kbar. The documented deformation record is ascribed to three events, D1 to D3, interpreted as related to the burial and subsequent exhumation of the Kamieniec Metamorphic Belt. The D1 event must have witnessed the subduction of the Kamieniec Metamorphic Belt rock succession whereas the D2 even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xhumation and folding of the Kamieniec Metamorphic Belt in an E-W-directed shortening regime. A subsequent folding related to the D2 event was initiated at HP conditions, however, the planar fabric produced during a late stage of the D2 event, defined by a low-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 M2, indicates that the D2 final stage was synchronous with the onset of the M2 episode. Consequently, the entire D2 event seems to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exhumation of the Kamieniec Metamorphic Belt to mid crustal level. The third deformation event D3, synchronous with the M2 episode, marked the last stage of the exhumation, and was linked to emplacement of granitoid veins and lenses. The latter resulted in heating and rheological weakening of the entire rock succession and in the formation of non-coaxial shear zones.  相似文献   
127.
饱和砂岩的黏弹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进行加载,实验时固定静载为100 N,正弦波动载荷恒为60 N,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在温度为-50~125℃,升温速率为1℃/min,频率为5~1000 Hz的条件下,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彭山砂岩样品进行单轴循环加载实验,求取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的衰减、耗散角、模量...  相似文献   
128.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质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位于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中部,研究该区麻粒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对于理解普里兹带的构造属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区含石榴石镁铁质麻粒岩转石详细的岩相学观察表明,峰期前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由角闪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石英±磁铁矿组成,其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钛铁矿±磁铁矿±石英,而代表后期与降压有关的叠加变质组合(M3)为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钛铁矿±磁铁矿。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石榴子石和斜方辉石具有弱的成分环带特征。利用THERMOCALC软件在NCFMASHTO体系下对该麻粒岩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模拟,结合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算结果,得出不同阶段温压条件分别为650~750℃/5.5~6.5kb (M1),850~950℃/8~8.5kb (M2),800~900℃/5.5~7.5kb (M3)。其变质作用演化为典型的峰期后近等温减压的(ITD)顺时针P-T轨迹。通过区域上镁铁质麻粒岩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该镁铁质麻粒岩可能来源拉斯曼丘陵基岩露头。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表明该镁铁质麻粒岩的峰期变质事件可能对应于晚元古代格林威尔期构造事件,而后期退变质作用与早古生代的泛非期构造事件有关,意味着泛非期普里兹带可能是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29.
刘春平  石云  万飞 《中国地震》2011,27(3):300-308
本文基于裂隙潮汐应力分析,提出了不排水条件下,单裂隙和多裂隙流体压力-引潮高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响应模型.基于响应模型的分析计算,绘制了单裂隙流体压力振幅比和位相差与裂隙产状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岩体弹性参数(λ、μ)和Skempton系数(B)对裂隙流体压力振幅比和位相差的影响.结果表明,M2和O1波裂隙流体压力-引潮高的振幅比随裂隙倾角(DIP)增加而增加,位相差都在±165°~±180°( DIP< 15°)和0°~±10°(DIP>15°)之间,且两波位相差符号相反;流体压力振幅比线性地响应岩体弹性常数(λ、μ)和Skempton系数(B)的变化,但位相差几乎不受裂隙和岩体弹性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为提高天然地震折射与反射速度CT的精度,我们运用“走时最小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与“波形基本解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各层界面形状及各层纵波、横波速度。反演结果图与“正演地球模型剖面图”基本一致。本文在数学上发展了“层析成像”的内容,提出“波形基本解纵横波速度层析成像”基本概念,是天然地震简单模型实验的初步尝试,偏重于理论研究,其理论和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天然地震比人工地震复杂,模型实验不足之处,与实际应用有距离,后续论文将给予补充并处理实际天然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