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5篇 |
海洋学 | 3篇 |
天文学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Yan Junyue 《大气科学进展》1997,14(2):277-287
ObservationalStudyontheOnsetoftheSouthChinaSeaSouthwestMonsoonYanJunyue(阎俊岳)NationalClimateCenter,Beijing100081ReceivedNovemb... 相似文献
42.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TOGA-COARE强化期“实验3”号科学考究船所取得的表面气象的探空资料,对考察期间的热通量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计算,特别是对发生在IOP期间的两次西风爆发过程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热通量的特征进行了重点分析,并讨论了它们与大尺度环流及其中高纬度环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海夏季风爆发日为临界日,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全球平均环流和扰动环流的演变.结果显示,季风爆发前后气候平均场的环流形势是完全不同的,且这一变化是全球性的.从扰动场的演变看,伴随季风的爆发,扰动环流的变化不仅是全球的,而且具有突发性.分析还指出了南海西南季风的来源和三支越赤道气流的作用,特别是南半球环流的变化以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45.
ClimatologyandInterannualVariabilityoftheSoutheastAsianSummerMonsoonK.-M.LauLaboratoryforAtmospheres,Code913,NASA-GoddardSpac... 相似文献
46.
本文给出了新村盆地浅层地质结构的人工地震研究结果。测区第四纪复盖层厚度大于600m。400m以上观测到P_1、P_2、P_3、P_4 4个折射界面。P_1为主要界面,界面速度1.6—2.3km/s,埋深1—10m,厚度15—35m。P_2界面速度2.8—3.2km/s,埋深20—40m,厚度120—140m。P_3、P_4只在部分测线观测到。P_3界面已显示错断。 测区浅层地质结构相当复杂,速度横向变化及界面起伏较大,可以确定两条断层和一条宽度300m以上的破碎带,推测断层和构造6处。该结果为东川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搞城市物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7.
Effects of O+ ions on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 the magnetotail are examined in a Harris equilibrium using a combination of linear Vlasov theory and large-scale driven and non-driven two-dimensional fully kinetic particle simulations. Linear theory of multiple species plasma indicates that the growth rate is rather insensitive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ackground (lobe) or its temperature but more sensitive to the properties of the current carriers. Thus O+ can affect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linear growth rate of tearing mode only as a current carrier. Howev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nonlinear stage reconnection can effectively move trace material from the lobes into the current sheet proper. If the supply of lobe markers (like O+) is sufficiently permanent in the lobe, an initially proton-dominated current sheet can be virtually replaced by the marker ions through this “flushing effect”. The dominance of marker ions introduces finite Larmor radius signatures with marker gyroradii scales rather than that of the protons. In this way, the presence of heavier marker species in the lobe can lead to (i) reduced efficiency of energy conversion, (ii)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and repetition frequency of secondary islands, (iii) broadening of the quadrupole magnetic structure, (iv) slowing down of the coalescence process and (v) modific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on current carriers. Using Cluster observations, we show the evidence for the “flushing effect” in the data. Detailed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 is planned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48.
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61—201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华南261个测站降水观测资料,首先分析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以下简称华南开汛)异常的气候特征,然后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华南开汛异常与3—4月大气环流以及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华南开汛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开汛最早出现在1983年3月1日,最晚出现在1963年6月1日,1961—2012年华南平均开汛日期是4月6日。华南开汛主要出现在3—4月,占92.3%。华南开汛与3—4月华南降水相关最显著,开汛偏早(晚),对应华南3—4月降水偏多(少)。华南开汛偏早年,在3—4月,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低层南支槽偏强,华南上空西南气流偏强;华南开汛偏晚年则相反。华南开汛与3—4月中国南海及周边地区海温显著相关,海温偏低(高)对应华南开汛偏晚(早)。华南开汛偏晚年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比早年显著。 相似文献
49.
本文运用NCAR/NCEP再分析数据和APHRO_MA_V1003R1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南海热带季风的气候特征异同以及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比南海热带季风爆发更早、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久、向北推进更北.(2)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建立过程缓慢,主要是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的逐渐加强和热带印度洋ITCZ(赤道辐合带)的逐渐北移;而南海热带季风建立过程迅速,主要是东亚大槽的一次替换过程伴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突然东撤和热带西太平洋ITCZ的突然北跳.(3)孟加拉湾西南风纬向分量较强,季风建立前后主要变化在于偏西风的强度;而南海西南风经向分量较强,季风建立后风向突然逆转,东南风由于副高东撤而迅速被西南风取代.(4)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撤退较快,而南海季风则撤退较慢.(5)根据季风进程将夏季风期划分为季风发展期(5月)、强盛期(6-8月)和减退期(9-10月).其间对流活跃区的发展和推进、季风槽的位置以及对应降水区域均有明显差异.(6)在夏季风期,孟加拉湾和南海经度上分别存在着由ITCZ北抬引起的、在季风槽对流活跃区上升而在南北两侧下沉的、南北对称分布的季风经向次级环流.由于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强大热源的存在,孟加拉湾上升区南北跨度比南海的更大;孟加拉湾经圈环流更加稳定,而南海经圈环流的南北摆动更明显;孟加拉湾上升中心区比南海的偏北;在季风减退期,由于南海ITCZ撤退较慢,其上升区比孟加拉湾上升区偏北. 相似文献